从中科院集体离职现象,解析科研人员为什么流失?


 #中科院离职为何惊动国务院#科研人员流失早就有之,但此次90多人的集体流失就有点耸人听闻了,从最直观的流失原因分析看,肯定是收入和待遇问题。科员人员也是人,单单凭借讲情怀,讲奉献,而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们也有家庭,有孩子,有生活的各项开销需要支付。当他们埋头于科研而无法支付高昂的房价、孩子上学及养老等费用的时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只讲待遇,不讲奉献?

此次中科院集体离职事件之所以惊动国务院,透露出科研人员流失这种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科研人员流失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及体制机制改革已经迫不及待了。

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第一,我们的硕士,博士等科研人员的入学选拔即培养制度存在漏洞,没有真正在很大程度上选拔到热爱科研的优秀人才。一些调查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中选择考研考博的很大比例是出于就业难,目前不想工作,甚至解决户口等选择了考研这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固有弊病,使得所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或者说科研人才,在动手、思辨、写作等基本科研能力上存在缺陷。这样先天不足的科研人才在进入研究机构后,其发展和前途受到了很大制约,流失的几率自然就比较高了。

第二,现行的科研人员职称评价制度不尽合理,论资排辈的现象突出,不能够很好的起到激励及稳定人心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类型的科研人才应该设置差异性,针对性的职称评价激励制度,而不是一刀切的将论文作为主要的职称评价及晋升指标, 从而切断了很多不善写论文,但实战能力突出的科研人才的上升通道。使他们看不到晋升发展的空间,从而灰心丧气,放弃科研。

第三,科研人员相对较低的薪酬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需求。以合肥此次离职的科研人员为例,每月拿到手9000块钱的收入似乎是不低了,但是相对于近几年合肥飞速上涨,均价早过了万元大关的房价来说,要买房,要让家人有比较好的居住环境,这收入还真是有点捉襟见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于房价等生活成本来说,那就更显得难以应付了。 民国时期的教授,一个人的收入能负担起一家人比较体面的生活,而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收入生活成本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求了。

第四,尊重科学、尊重科研人员,并没有在全社会真正蔚然成风。 曾几何时,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不再是很多小孩子梦寐以求的职业理想和人生偶像,代之以歌手、演艺明星、网红等等容易暴富者。 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近些年舆论引导和媒体宣传中,不知不觉将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的崇高性,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对于个体自我人生意义的实现等,不知不觉淡化,甚至弄丢了。在我们国家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兴国的今天,全社会真正尊重科学,尊重科研工作者的氛围相对还比较淡薄,相反的,全社会财富崇拜的偶像价值观占据上风。

建设科技强国,从改变科研人员的激励、管理、评价制度等做起,激发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