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其实没那么苦(一)


 

   

 眼中的苦

       

       来汉中工作已经两年了,在村里工作也两月有余。没来之前很多朋友告诉我去基层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会很辛苦,一定要吃好睡好保重身体。或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是内心对于“苦”的定义不尽相同,我一直都觉得既然那些所谓的“苦”是不可避免的,那主动去体察总比逃避式的被动接受要好得多,至少心理认知上的积极乐观也能给身体上的苦楚起到减半之效。对于常被人提到的“苦”,每次我都“深信不疑”,不过关于“苦”的含义我从来没有细想,究竟是何种“苦”、怎样“苦”、“苦”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直到······

 

      直到我来村里,对于“苦”我有了一种自我认知。先说工作上吧:工作琐碎、设施简单、调查研究、田间地头;然后是生活上:路灯似霓虹、超市米盐油、种菜自己锄、半夜听犬吠;最后应该是思想上吧:家长里短耳起茧、调节矛盾内心虚、细枝繁琐扰人心、亲子关系渐疏稀。除了工作、生活和思想三大块,我暂且想不到还有哪些方面的“苦”,如果真的有可能是三者交叉,也可能是我还未曾经历,当然也可能每个人有属于自己难言之隐的“苦”。不过细想之下,那些“苦”仅仅是因为换了一个工作场所导致的吗?在你曾经的工作中难道未曾遇到心烦之事?在过往成年人的岁月中思想都毫无压力?对于这些疑问我们或许还可以继续追问,但意义显然不大。我不想标榜自己多么有担当亦或多么有情怀,但我始终认为当下的生活是有其价值的

 

这样一个自己

 

      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但凡上级通知一下发就急着去做好,如果事情积压多了,内心会很不安定而且也容易影响自己的睡眠质量。村里的大事小情很琐碎,甚至在你看来很多算不上问题的事情都需要你亲力亲为,如果说按部就班重复以往而毫无创新,那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的工作思路和能力又如何理清并提高。所以张弛有度并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奏,腾出手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你才会有一种满足感。

 

     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跑步近一年来是我的最爱。大山里的村子显然是没有好的跑步场地的,哪怕一块稍微平整宽阔面积大于200平米的水泥地都难以寻觅,更不要说寻找一位志趣相投的跑友。不过只要你足够喜欢依旧能找到一小片土地跑出马拉松的气势,只要你有足够的健康意识,农村广阔的天地依旧不会让你赘肉满身。走街串巷我寻觅到一户没有人住的房子,夕阳西下的空闲时间我常带上自己的龙须面释放压力,周边围着一群大人孩子,这些人好奇、友善、热心,与他们交流是我开展工作的突破口,也是我了解村庄概况和历史变迁的方式。

 

      我算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汉中人喜欢吃米饭人尽皆知,而我已经癫狂到巴不得一日三餐都是吃面食的状态,米饭在我看来统统不能视为“正餐”。改变是一个纠结和痛苦的过程,当心理这道坎跨过去了味蕾似乎也就变得不那么有地域依赖性了。

 

其实,没那么苦

 

      除了以上种种,工作队的生活也充满了奋斗砥砺,支队同事时不时会有一些慰问之喜,每一次带来足够的零食以及各类水果,村民之间也经常给予我们足够的帮助,那些生活中点滴的快乐都足以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其实没那么苦,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以村为家

其实没那么苦,如果我们自己去动手——丰衣足食

        其实没那么苦,如果我们勇于挑重担——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