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在新时代坐标系里找到自我——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创作背景漫谈


 

 

中国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肇启发凡之所。中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全面缩影。三农兴乃国家兴,三农衰则国力衰。中国人上溯三代,都能从乡村找到家族根脉。“民以食为天”,农民大伯大娘是所有人的衣食父母。因此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恋情结。汉字中“农”“龙”谐音,且字形亦似有传承演变之关系。是否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很值得深究。我的祖父即农民,父亲亦生于农村。小时候我随母亲曾生活于家乡陕西大荔县朝邑安仁下鲁坡村祖屋,父亲出生于斯,我的童年梦由此开启。作为一个农民的后裔,我的文学创作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青春纪事》开始,到长篇小说《雪祭》、《家风》、《神湖》、《老腔》等,都没有离开过乡村故事。新中国建立以来,七十年农村变迁,更是中国社会变迁之缩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乡村“裂变”更是值得格外正视。一方面是现代化的新乡村艰难孕育萌生,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迅速解体消亡。加之国际上风起云涌……生活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读懂中国乡村和表达中国乡村,是对一个作家使命感、洞察力和叙事能力的挑战和考量。好在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用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证明和回答着自身政治立场、社会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成功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开拓创造着新的时代和业绩。伟大的实践,感人的新人故事,召唤我们诗情与哲思灵感与创作冲动。正是在如此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即在陕北农村插队务农并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过来人,我开始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和新的诗意表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下,催生了这部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

从当下意义上讲,如果说这本小说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扶贫攻坚和振兴乡村的伟大工程,践行总书记关于文艺铸魂育人、讴歌时代英雄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产生了积极的躬行意义的话,那也是由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规律所决定的。小说叙事中,充满了苦难情怀和悲悯意识,并非概念化的“歌颂”或情绪化的“批判”。被评论家誉为“当代创业史”则是体现了作品对现实生活反映的真实与深入的程度,也说明自己努力发挥自身担任过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在基层党委长期分管三农工作以及在国务院参事岗位上坚持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调研的丰富生活积累是有益的尝试。说明自己多次深入到南水北调源头河南淅川县银杏树沟村深入体验生活的创作态度是积极有效的。综上所述,足见《乡村第一书记》的素材的积累、构思孕育过程是远远超过了三年的创作时间。它是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因此小说由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后,引起了评论界和广大读者较大反响,被评论家誉为“是一部多侧面塑造新时代共产党员新人形象的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优秀文学作品”。小说出版一年多,已发行十多万册,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这本书的创作前后,证明了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不竭之源。而由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立足现实,全景式展示农村扶贫攻坚和乡村建设,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讴歌了“派驻乡村第一书记”这一我党培养合格党员领导干部的重大战略举措,成功塑造了白朗、刘秦岭、石坚、王石子、姜战斗等一批年轻共产党员和复原军人的高大形象。故事情节真实曲折,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形象化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命题。专家审看后,认为是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的全面的艺术化的体现,认为是新时代反映乡村书写的精品力作。

作者简介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村》《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已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责任编辑:雷建明 白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