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语录论人生之一


 妈妈语录论人生之一

 

论生命人的精神支柱就是人

 

人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手机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汽车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宠物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是拜物主义者,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

 

金钱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黄金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房子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是拜金主义者,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

          

 

01、妈妈语录:人穷志不短,身残志不残。

 

语录阐发

 

家虽贫穷,但志向远大;身虽残疾,但意志坚强。啊,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缺的,就是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人穷志不短”,贫穷能限制住志向吗?有人说能,正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真是灰心丧气的破话!人的命运如果完全受制于物质,那还要精神、志向、思想、谋略、学识、胆量干什么?

 

人不能服命,尤其不能服贫穷的命。要之,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而无法改变的,因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无数的穷人通过奋斗、通过联合、通过革命,而改变了自己的境况,完成了从贫穷到富裕的逆袭,这是不胜枚举、毋庸置疑的。

 

高尔基说:“贫穷能使人沉沦,也能使人升华”,我们说,这个升华就是要立下改变贫穷的志向,要一直坚持改变贫穷的志向。莫扎特说:“贫穷造成了饥饿,也造就了英雄”,我们说,这个英雄就是“人穷志不短”的钢铁硬汉。

 

 

“身残志不残”,身体有残疾,就一定会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应该承认,残疾确实是一个降临在不幸者头上的厄运。那么,这个不幸和厄运是不是全是坏事,而非好事呢?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厄运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宝藏。”“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残疾也确实是一个不幸的心理阴影和现实压力,只不过它能使受压迫者精神上触底反弹,生活中奋然作为!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厄运往往能使天才奋发。”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说:“不论怎样不幸都会带来某种幸运。”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行。”厄运是铁,意志是钢,残疾者就是要做“身残志不残”的钢铁硬汉。

 

阐发精要

家虽贫穷,但志向远大;身虽残疾,但意志坚强。

 

 

02、妈妈语录: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语录阐发

 

人活着靠的是一张脸,树活着靠的是一张皮。没有脸皮了,就没有了生命——这就是说,把人格和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人格比生命还重要。“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傅雷)生命至多百年,人格却可以传颂千年万年,所以有“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的忠贞大义,所以有“宁可玉碎,不可瓦全”(《北齐书》)的刚烈豪情,所以有“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傲骨与洒脱。

 

人格比生命还重要。一部中华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格史,而在人格概念的诸多构成因素中,气节、品格尤为突出、尤为重要——《论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长青不凋落的。)《吕氏春秋》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可破碎,但依旧是坚硬的;丹砂可磨损,但依旧是红色的。)《盐铁论》说:“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不因为穷困和低贱,而改变节操、动摇志向。)唐朝文学家王定保说:“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不讲道义活,不如为道义而殉身;用不正当手段获利,不如保持正直哪怕有所损失。明朝民族英雄于谦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视名节如泰山一样重,视利欲如鸿毛一样轻。)这些名言,正是古人气节、品格的美好写照。

 

尊严比生命还重要。没有了尊严,生命就像被剥了皮的死树一样枯干可怕;没有了尊严,生活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烦躁、低级、庸俗——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说:“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人假设没有自尊心,那就会一文不值。”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灵魂高尚的人必自尊。”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尊严比生命还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尊心,就失去了品德的基础,品德的大厦就会分崩离析、轰然倒塌,人就会丧失底线、堕落不止——邹韬奋说:“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坠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阐发精要

把人格和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03、妈妈语录:每个人都是一本苦书,喜事少,苦事多,而且非常短。

 

语录阐发

 

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越是这样,就越是要清醒,就越是要奋斗,就越是要燃烧每个人都是一本苦书,欢乐的事情少,痛苦的事情多,这是一个多么真实而深刻的判断啊!欢乐的事情总是容易被忘却,痛苦的事情总是容易被记在心间,而生命就是由一个痛苦的作者所写的一本痛苦的自传体的书。这是生命给予每个人的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的背景下,重点探究一下每本书有什么重大的不同。

 

书是有厚薄、大小、轻重的,生命的价值因此也有显著的不同;书是有结局的,死亡尤其彰显着生命境界的高低——“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无产阶级革命烈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中夏)“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孙中山)

 

死并不可怕,但哀莫大于心死,可怕的是思想顽钝、冷漠自私、麻木不仁,可怕的是像死一样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每个人都是一本苦书,这本书写作的时间很短,翻阅的时间也很短。这就是说,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越是这样,就越是要清醒,就越是要奋斗,就越是要燃烧“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那么就让我作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射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巴金)“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曹禺)

 

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燃烧的生命却以熊熊的火炬、壮烈的牺牲,照亮了无边的黑暗,点燃了高尚的生活,延续了不朽的声名——“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李大钊)

 

阐发精要

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越是这样,就越是要清醒,就越是要奋斗,就越是要燃烧

 

 

04、妈妈语录:人的一辈子太短了,翻不了几十个日历牌。

 

语录阐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乐府古辞《西门行》)这是对人生短暂的千古一叹。流星飞逝,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点燃了黑暗的夜空。这是我们对人生短暂应该如何度过的坚定回答。

 

人的一辈子太短了,翻不了几十个日历牌。”老年人往往对此感慨尤深。一个日历牌很快就翻过去了,几十个日历牌也用不了多久就会翻完,人生之短暂可见一斑。

 

还有更短的说法——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天地之间寿命极短,就像白马驰过一道缝隙一样,转瞬即逝罢了。)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说:“人生只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用于笑,一分钟用于叹,半分钟用于爱,因为人在第三分钟里死去。”

 

正是因为人生如此地短暂,才有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为此发出了无数的慨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朝诗人张若虚)“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诗圣杜甫)“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北宋文学家苏轼)

 

正是因为人生如此地短暂,才有了那些人生理念先行者们对于人生价值的正确判断:“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一个人如果碌碌无为只为自己渺小的生存而虚度一生,那么,即使他高寿活到一百岁,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青春之歌》作者,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

 

人生短暂究竟应该如何度过呢?流星飞逝,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点燃了黑暗的夜空——我们要做燃烧者、行动者、利他主义者,这就是我们的坚定回答——“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苏联革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应该像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烈士萧楚女)“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这就是光明的人生,这就是强大的人生,这就是无私无畏的人生。这也是有意义的人生。

 

有意义的人生好像使生命加长,没有意义的人生如同提前死亡。没错,有人说生命本身是自己的事,我们说生命的意义却在社会之中、个人之外;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取了什么,我们说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他究竟尽其所能做了些什么——“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当代教育家蔡元培)“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制定。”(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向警予)“人生在世,并非遂己所愿,而是尽己所能。”(古希腊剧作家米南德)

 

阐发精要

流星飞逝,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点燃了黑暗的夜空。这是我们对人生短暂应该如何度过的坚定回答。

 

 

05、妈妈语录:人生如转蓬,福祸顷刻间。

 

语录阐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无常的人生面前,觉悟者的心是敏感的,但决不是怯懦的。

 

人生如转蓬,福祸顷刻间”人生就像蓬草一样飞转,幸福、灾祸瞬息万变。在无常的打击下,美好的人生露出狰狞的另一面,比如突然的车祸、婚姻的决裂、创业的破产、理想的毁灭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抗拒的灾祸,使我们悲伤、震惊、愤怒甚至绝望了。

 

更有甚者,“福无双至犹难舍,祸不单行却是真。”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出自《琵琶记》)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而造成这样的灾难局面,古人以为,还是因果规律作用其间:“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幸福可以用行善去获得,灾祸可以由作恶而招致。刘禹锡语)“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不断行善就是积福,不断作恶就是积祸。黄石公语)“福来有由,祸来有渐。”(好运的到来有一定原因,灾祸的降临也是逐渐而来的。出自《三国志》)

 

在无常的人生面前,觉悟者的心是敏感的,但决不是怯懦“让我不要祈求免遭危难,只让我能大胆地面对它们。”(印度诗哲泰戈尔)“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崇高,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德国诗人阿雷蒂诺)

 

在无常的人生面前,觉悟者的心是透彻的,但决不是脆弱“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君子灾祸来临时不害怕,幸福来临时也不惊喜。出自《孔子家语》)“祸至后惧,是诚不智。君子之惧,惧乎未始。”(灾祸来临后感到恐惧,这实在是不明智的。君子的畏惧,应该是在灾祸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柳宗元语)

 

在无常的人生面前,觉悟者的心是处之泰然而绝不退缩“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

 

阐发精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无常的人生面前,觉悟者的心是敏感的,但决不是怯懦的。

 

 

06、妈妈语录:人生用人的时候,就是有病的时候。再就是老了,要死的时候。老话说打粮打囤里,养儿送坟里。

 

语录阐发

 

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挤出时间来照顾病榻上的父母;无论压力多大,给父母养老送终都是为人子女者决不能回避的义务。

 

人生用人的时候,就是有病的时候。再就是老了,要死的时候。老话说打粮打囤里,养儿送坟里。’”养儿防老、养老送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当父母进入风烛残年,能否一直竭尽心力地照顾病榻上的父母是考验子女真孝还是假孝的关键。

 

孝,是中国人家庭思想的灵魂,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正如《孝经》所说:“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做人的根本。)而真孝是朴素真诚的,不是装样子,做表面文章:“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孝敬父母的关键在于质朴实在的行为,而不在于表面花哨的形式。汉代散文家桓宽语)

 

不可否认,令人悲哀的是今天有一些人已经做了“不孝的标兵”,他们对于病榻上的父母,经济上不出力,饮食起居上不照顾,精神心理上不慰藉,忘记了自己作为中国人后代必须尽孝的本分。与此相反,我们强调,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挤出时间来照顾病榻上的父母;无论压力多大,给父母养老送终都是为人子女者决不能回避的义务。

 

有人说,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这些事情需要交给社会去做。我们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乌鸦尚知反哺,身为中国人的后代,有几个不是由自己的父母竭尽心力抚养照顾长大的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父母之爱是伟大的,父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如果有人坚持说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那么,这就是推脱责任、别有用心。

 

有人说,我们认同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的传统观念,但是我们能力有限,恐怕达不到目标。我们说,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以下这些让人心塞的实例:子女声称无力支付父母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医疗费,但是自己的孩子却上每个月一万块钱的“高档”幼儿园;明明知道病榻上的父母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盼望子女的到来,某些子女却经常推脱不来,甚至来了也只是在父母跟前玩手机、玩游戏;打个电话、打个视频,聊聊天,需要很多精力与金钱吗?经常给自己父母精神心理上一点慰藉就这么困难吗?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和网友聊天,可以聊得个昏天黑地!

 

现在是法治社会,法律规定,孝敬老人包括:物质赡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扪心自问,我们自己难道不需要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大的改进吗?

 

阐发精要

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挤出时间来照顾病榻上的父母;无论压力多大,给父母养老送终都是为人子女者决不能回避的义务。

 

 

07、妈妈语录:人的精神支柱就是人!

 

语录阐发

 

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父母常常孩子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不要让父母失望,一定要真正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

 

人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手机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汽车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宠物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是拜物主义者,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

 

金钱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黄金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房子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是拜金主义者,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

 

老话说:“老儿子,大孙子,是老人的命根子。”抛开这话里的重男轻女思想不论,子女后代就是老人的精神支柱。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父母常常孩子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不要让父母失望,一定要真正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

 

我们一定要真正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成为新时代的孝敬标兵。不仅做到在物质赡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竭心尽力,而且能够根据自家老人的个性化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出孝敬方案。网传一篇《何为孝》的短文是有一定启发性的:“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病弱的父母,出力为孝”;“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病患的父母,多份照顾为孝”;“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

 

当然,有所侧重的孝敬方案是建立在子女对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孝敬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全面的彻底的、无微不至的孝敬,就没有有所侧重、突出重点的孝敬。

 

我们一定要真正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成为新时代的青年标兵。不仅做到完全的自立自强,而且坚决拒绝一切形式的“啃老”行为——包括“物质上啃老”,比如向父母要钱;“生活上啃老”,比如把孩子扔给父母照料;“精神上啃老”,比如精神上永远长不大,心理上不过是一个脆弱无能的巨婴。

 

还要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的形式有多种,没有后代是最主要的),不要孩子的“丁克”思想与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人的精神支柱就是人,就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孩子,精神支柱何在呢?家族血脉还怎么延续呢?国家与民族还怎么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阐发精要

人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手机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汽车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宠物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是拜物主义者,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不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