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山水之美孕育陈家五杰
曾祥裕曾海亮
如今乡村文旅打名人牌蔚然成风,修水打造陈门五杰故里景区
江西修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如果说黄庭坚是从修水走出来的文化巨人,那么陈寅恪则是修水走出的一代宗师。
修水山水之美孕育陈家五杰
他们相隔千年岁月,共同组成修水历史文化星河的双子星,璀灿夺目,辉映中国历史长河。曾祥裕风水团队满载人文之旅所见所闻的喜悦,走进江西修水大山之中的陈门五杰故里,此处为群山环抱的盆地,陈家大屋倚山临水,山边林木扶疏,溪流潺潺。
6年前曾祥裕率弟子考察修水陈家大屋,当时房子破旧,周围环境杂乱无章。
陈家大屋位于大山深处的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离县城22公里。200多年前,陈寅恪的祖上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艰难创业。经过几代人多年的耕种和苦读,陈家终于由农而绅、由绅而官,走出了一条“耕读传家”的家庭发展道路。
在这个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中,不仅有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陈宝箴、“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中国漫画鼻祖陈衡恪、“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而且还有被海内外学者公认为一代宗师的学界楷模陈寅恪……“屋以人贵”,陈家大屋引来国内外各地学者仰望和前来参观。
我曾读《陈寅恪》传记,了解到陈寅恪 (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的处世风骨为后世所称道
民国初期,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齐名。通晓20余种语言,先后在日、德、法、美等国求学的他,却没有一张大学文凭。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提法,被无数知识分子奉为毕生践行的“圣典”。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陈寅恪学术成就源自于他的求学生涯漫长而又奇特。
他一生曾6次出国留学,时间长达20余年。他求学的足迹遍及欧美诸国,他精通英、法、俄、德等11国14种文字,尤其长于史学,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等,造诣更深。他还能背诵《十三经》,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满文及佛教经典也很熟悉。
著名学者吴宓在《空轩诗语》中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必以陈寅恪为全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在天之灵若知故乡出钱修饰了陈氏宗祠该作何想?
学界公认为他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见来者”,为海内外人士所景仰。有后人评价,陈寅恪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由于他们有着中国人的正气与骨气,有着一脉相承的坚贞爱国主义思想和高深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以及奋发不懈的进取精神。
名人故里若无政府投入修饰会老朽而消失
如今陈寅恪故里打造成人文景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我的思绪随着弯曲山路在历史遂道穿行,追随陈寅恪一生轨迹,天马行空漫游着。司机未曾来过,也不识路,差点走过头,幸好我从车窗外见路口有一陈旧的喷绘图下方标示陈家大屋往右行。司机倒车返回正确轨道,抱怨说,沿途叉路口也不竖个路牌。显然,当地政府并未关注到陈家大屋这一文化品牌的含金量,也许也忌讳陈寅恪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喜欢唯唯诺诺的马屁精、跟屁虫。
小车沿着山路转了约十分钟,终于来到一开阔处,有一块石头上雕刻着“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陈宝箴陈三立故居”,这意味着我们终于来到闻名天下的陈家大屋,其左侧有苍劲古树和石桥,我从左侧一条路向陈家大屋走进。
陈家大屋空坪两侧地场上的一对旗杆石和一对旗石礅,似乎在诉说昔日陈家的辉煌。旗杆石是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中举时所竖,旗石礅是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立。
我们仰望“凤竹堂”门匾,似乎是新补上的,这幢神圣的老屋太朴实,与常见宗祠式样的江南民居别无二样。
根据刘斌《人物传记·寂寞陈寅恪》所云,陈家的历史很悠久,宋代已经发迹。陈家迁往义宁的先人叫陈腾远。他在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指挥长子陈克绳在义宁建成了一座大屋,这就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保存完好的陈寅恪故居,竹塅陈家大屋,至今已有210余年的历史。
陈家大屋分两部分,右边为乾隆年间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门上方“凤竹堂”三字为陈宝箴父亲所题。左边突出部分则为光绪年间陈宝箴所建。约有房四十余间,包括官厅一个,堂前两个。官厅的右上房为陈克绳当年的住房,陈三立即出生于此。
经测,陈家大屋左边为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为艮山坤向49度;右边为陈宝箴所建,艮山坤向大空,收水均同,左水倒右,水从巽方往辛戍宫流出。
6年前的陈家大屋寒酸状
史料称,大屋的建成让鲲池公陈腾远深感欣慰,他为之取名为“凤竹堂”。年逾八旬的他感叹道:“古人云安居乐业,今日我家堂屋落成,祖宗得有凭依矣!儿孙得有栖息矣!吾亦得以优游杖履矣!虽少壮勤劳,暮年创此一屋,愿亦慰矣!”。
他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他认为“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我家子孙必仰凤凰之高风,慕劲竹之亮节,将我家祖上的美德发扬光大!”
据传,陈克绳在85岁上与世长辞,临终时特别嘱咐家人要将他的坟墓埋葬在陈家大屋背后山脊的古木丛中,说是死后也要看着他的子孙走向显达,中举中进士,在他亲手建成的陈家大屋的地场上竖起中举中进士石!否则死也不瞑目。
不过陈克绳之坟太陡峭,乃为壁上挂灯,在风水上不可取,如此之葬法,气脉太急,也不过发一二代人。
陈家大屋外拙内秀,它的主人人文素养之高,对国家对社会贡献之大,造就了这间普通江南民居身价不凡。不过老屋历经风雨侵蚀,己不堪重负,透出衰败气息,比包装过度的黄庭坚故居更显沧桑感。
“凤竹堂”的东屋为一进两重,中开大天井,颇有气派。地砖上和天井四周布满了青苔,厢房有的木板已霉烂松落。客厅除了桌、凳、竹篮、扫帚外,最能见证老屋历史的便是神龛之上悬挂的“陈门五杰”石刻画像。客厅右侧是书房和卧室,上厅房为陈宝箴当年居室,也是陈三立出生处。
陈寅恪并不此屋出生,而是在湖南长沙出生。难怪文化部门界定陈家大屋的名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陈宝箴陈三立故居”,是有来由的。
陈寅恪是为其父陈三立继室俞明诗所生的第二子。他出生时,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为诗文名家。祖母黄氏以在寅年生,取名寅恪(恪字为家族字辈),在家族中排行第六,晚辈称其六叔。
我瞧了瞧陈家大屋的风水环境,觉得其堂局不宽敞开阔,四周高山有压迫感,不如黄庭坚故里那里舒展大方。
依我所见,这种风水环境阳刚之气过重,阴柔不足。所以,陈氏祖孙都是阳刚男子,有血性,有独立精神主张,不是随波逐流的软骨头。人们现在说起陈氏家族的辉煌,往往以陈寅恪学术才华说事,掩盖了其他人的光芒。
世界上的事发生讲因果,有些事并非是风水说了算,不要把什么事的吉凶归之于一个祖坟或一个安门事件。这种风水唯上的片面认识造成了世人新的愚昧。当下警惕风水迷信现象泛滥成灾!
世界是多元化发展。陈家大屋人才辈出的因素,肯定有天赋、人品、勤奋、能干、机遇等原因。
陈家大屋如此简朴,难掩其光芒。当您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4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4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泱泱中华民族,仅此一家。
对此,您不得不叹服陈家大屋内涵丰富。
有识之士如此评价道: “陈寅恪家族是一座巍峨的丰碑,耸立在中国近代文化长廊里。原汁原味地将陈家大屋保护好,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欣赏陈寅恪,是对他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治学主张很尊崇,当下学术界要有开创一代新风的学术成果,必须具备陈寅恪的风骨和人品以及耐得寂寞治学工夫。
当我离开陈家大屋时,遇到一位中年男子,他说从修水过来参观,以偿夙愿,不然的话,再不过来到陈家大屋祖先灵位面前拜祭,作为宗亲,愧对先辈!
我离开修水时,很纳闷的是,义宁陈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型爱国家族,有“中国文化之贵族”之称,但在我们江西,对于陈氏家族尤其陈寅恪避讳,不知其故?
据说,“陈宝箴在南昌西山的陵墓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后,至今未修复或重建。而湖南人却重情重义,对当年主政湖湘的巡抚陈宝箴百年不忘,并在凤凰城建造了“陈宝箴世家”纪念馆。陈寅恪先生的骨灰当年在自己的故乡江西居然难以落葬,同样是多亏了身为湖南人的老画家黄永玉老先生的鼎力相助,费尽周折,最后才得以在庐山植物园安葬。黄永玉还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刻于墓碑上,执意将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及思想理念昭示天下,令陈氏后裔及世人为之感叹。较之于湖南人对义宁文化及义宁世家的尊崇,江西人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