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很邪门!上海一个捡垃圾的流浪汉一不小心竟成了“流浪大师”。近日,上海一位名叫沈巍的流浪汉走红。他在街头看《左传》、《尚书》等古书,还向众人讲解。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但因此被追捧者称为“流浪大师”。

据媒体核实,此人还是个公务员,曾任职上海某区审计局。因他有捡垃圾的癖好,单位在93年停了他的职,但一直按相关标准给他发放工资。他呢,从此就流浪街头边捡垃圾边看书,至今已26年了。不曾想,时来运转,竟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大“网红”,受到大波无聊之人的追捧,趋之若鹜前去他的蹲守地围观。人数之多,竟然惊动了警察,不得不出动前去维护秩序。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事怎么看,都透着诡异。记得2009年,媒体也曾发现发掘过一个流浪汉,称之为“犀利哥”。红了一阵,后来就不知下文了。过了十年,又来这么一则,这里面有什么奥妙么?
一般认为,偶像崇拜是缺乏超越精神所致。对于缺乏宗教信仰的中国人而言,更容易导致偶像崇拜。《圣经》中有“十诫”,就明令信徒不得崇拜偶像。确实,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人的偶像崇拜更普遍。过去就不说了,那现在呢,又有不少人居然崇拜起蒋介石来了。总之,旧的偶像破灭了,就得找个新的偶像来代替。政治偶像、榜样和模范不可信了,就追捧起明星来了,追捧起成功人士来了。
但追捧流浪汉,着实令人费解。按常理,粉丝总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偶像一样,有他或她那样的容貌和才能,过上他们那样的生活。但显然,追捧沈巍的粉丝都不愿意成为他那样,过上他那样的生活。
要不就是因为其它偶像太令芸芸众生失望和反感了?人们自发崇拜的偶像,明星,明星吸毒偷税;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坑蒙拐骗,打胡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不是自觉自愿的呢,又尽是空话套话,令人反感。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强烈的反弹。所谓“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猛然发现了独立特行,又头头是道的流浪汉,便惊为天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于是欣喜若狂,饥不择食,奇货可追。
庞勒对此现象有精辟的阐述。他在《乌合之众》中写道,“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也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会把陌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意思是,当群众抛弃过去的偶像后,就会找一个与过去的偶像相反的偶像来崇拜,以此羞辱和报复过去的偶像。
然而,对“流浪大师”的偶像崇拜,虽然是自发的,是“人民群众”真正而真实的需求,但却是盲目的。反过来说,对“流浪大师”的偶像崇拜,虽然是盲目的,但却是自发的。当然也有“惟恐天下不乱”,“看热闹不嫌事大”者,推波助澜。但有“刚需”,在“刚需”基础上,才可能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发从众效应。
且看这事什么时候消停吧!估计持续不了多久。在当今社会,要找到一个能满足人们长久需求的偶像,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