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大学毕业,径直去了省农牧厅工作。那时,常听说一个概念叫“农口”,即是“农林水”。还有一个概念是“大农口”“大农业”,即是“农林水牧气象多”“农林牧副渔”。毫无疑问,那个时候,“林”有着明显的“业态”特征,“林业”二字,名副其实。在人们心目中,“林业”长着一副标准的“农口相”。伐木取材是最重要的“业态”,一直向深山老林进军,伐木伐到大熊猫栖息的家园。以木材为中心,形成采伐、加工、制造、运输、销售的产业链。在采伐迹地上,再植树,再培育森林。在伐木取材、植树造林之外,在林地上发展山货特产、林特经济,核桃、板栗、花椒、大枣……林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有的计入农业总产值,有的计入工商业总产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后计入了GDP。大约20多年前,因国家林业部改为国家林业局,“林业”开始被戏称为“临时业”。因为“林业”长着一副“农口相”,当时盛传“林业”将并入“农业”,归农业部管理。
1998年长江爆发大洪水,人们追根溯源,深刻意识到由于过度采伐、过度开垦,导致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滞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创伤,以至于“降水顷刻胀江河”。森林生态系统严重衰退,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环境问题的核心。于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黄河、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工程先后上马落地。采伐悄然退出,森林重归宁静。“林”的“业态”特征,渐渐失去光泽。其实,早在1970年代末期,北方沙漠南侵,风沙危害直逼京津冀,国家开启为期70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01年颁布实施防沙治沙法,明确“林业”的防沙治沙职责。2004年第一批森林城市启航,让森林走进城市。这标志着中国“林业”以全新姿态进入了21世纪。2010年代以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森林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碳汇价值一升再升。至此,“林业”的面相事实上已经发生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俨然长出了一副生态面相、环境面相。森林被官方文件一再确认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则被官方文件定义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毫无疑问,草灌锁荒丘,风沙遁灌丛,荒坡变绿原,江河水变清,空气干变湿,生物多样化,皆让人们感知了“林业”的生态环境价值。这一时期,“林业”的经济价值“一落千丈”,创造的GDP“小不点”“不起眼”,而生态价值、环境价值“一飞冲天”,提供的GEP越来越吃香、越来越耐算计。一时间,人们竟纷纷猜测,“林业”将会离开“大农口”,与“环境口”并轨发展。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职责全部划归“林业”,草原并入“林业”,刚刚颁布的湿地保护法将湿地保护修复职责归入“林业”,似乎都是在增强“林业”的生态环境面相。
进入新时代,中国以“林业”或是“林业草原”之名,实施着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正在制定的自然保护地法。无论是森林、林地、林木,还是草原、湿地、荒漠化土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既有生态环境面相,又有自然资源面相。“林业”对森林、林地、林木,以及草原、湿地、沙化土地、自然保护地实行用途管制,本身就有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的双重属性。“林业”管理的林地、草地、湿地、沙化土地、自然保护地,构成陆地自然生态空间主体,而自然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主体。陕西林业部门“四大生态系统”“五大阵地”“六条战线”2.2亿亩生态空间,占全省国土空间3亿亩的72%。在1.87亿亩林地中,公益林地1.37亿亩、商品林地0.5亿亩。推进林地、草地“三权分置”,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分类管理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和人工营林造林补助、建设储备林贷款贴息,就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林业”长着三副面相,第一副面相是已经不再光鲜却是与生俱来的初始面相,即是以产业经济为中心的“林业”,也即“林业产业”“林业经济”“林草经济”;第二副面相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亮度的生态环境面相,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健康高效,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服务;第三副面相是底层面相——自然资源面相,加强生态空间管制,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增加生态空间产能,以亩产论英雄。正是因为“林业”的“一体三相”,林业草原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切关联,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治理三个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学解构“林业”“一体三相”是破解新时代“林政之困”的一把金钥匙。新时代“林业”是新林业、新林政。如果把第一副面相的林业,称为1.0版本的小林业,那么拥有第二副面相的林业,即是2.0版本的大林业,而兼具三个面相的林业,即是3.0版本的新林业。进入3.0版本时代的新林政,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三个面相”上有所作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注:本文是“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2021年12月25日晚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