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章 霍金写时间简史,我写人脑简史


  

  截至前章为止,有关意识起源第七阶段——创新思维方法积累阶段作为意识起源全过程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已基本完成理论阐述。

本书在回顾意识起源第七阶段的创新思维成功范例时,要再次提到那位有想象力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一位长期瘫痪在轮椅上而被世界瞩目的人——斯蒂芬·霍金。他“撰写”的《时间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是理论物理学著作,但蕴含的文学想象力也丰富。

霍金对《时间简史》的描述,是立足于有前提条件的科学专业思维,来对宇宙时空演变周期进行描述。所以,这本《时间简史》并非是基于哲学家眼光和立场对时间的创生和延续的描述。但可确认:能写出《时间简史》的人,学界不怀疑他就是震惊世界的“黑洞理论”创立者。

  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是霍金确认的宇宙学专业“时间简史”。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如果真像物理学家从专业角度的逻辑推导中所看到、所猜想到的那样:是起源于“没有昨天的一次大爆炸”,“结束于天体靠近黑洞的那一天”,那么,辩证唯物论也就基本丧失了思维方法论地位。因此要点透:霍金的优势是服从他发明数学公式的认知指向而把握时间周期;哲学的智慧却在于针对知识点提升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来看待时间周期。

不管霍金对时间简史如何下结论,我们先点赞他。因为,是从他这里受到启发才对他所误解的时间“结束于天体靠近黑洞的那一天”产生怀疑。既然有爆炸和扩张,然后有黑洞和收缩,那就必然在收缩之后又有新一轮爆发式膨胀。“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时间史,绝不止于霍金服从专业描述的唯一一次“创世纪”。猜想宇宙时间史是在轮回中创造着宇宙星云无限多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显然,霍金的“黑洞理论”之于人脑的创新力是有限的,辩证唯物论方法论及其人脑简史全过程之于人的创新力才是永恒的。

2015年5月6日加注:我们从霍金最新出版的自传中可看到,他在实时间领域并未否认宇宙时间史的无限。普通读者容易误解的,是他的所谓“虚时间”概念——很像爱屋及乌一样,有些人崇拜霍金便就难免对“虚时间”概念也狂热追随囫囵吞枣。)

2015年5月6日加注:所谓“虚时间”是服从时间周期算法手段的大前提假定。就像格林威治时间被假定为地球每日起始一样,发明数学公式也需要假定前提。而宇宙时间史难觅发迹原点的客观性限制了数学公式发明。也只有霍金才会生出创意假设,他的发明若验证可行那就是公理而不是原理,原理是:时间无限但有周期性。)

  笔者上述加注达不到物理学专业水平但符合辩证法思维。先进思维方法像“宇宙黑洞”一样,它也拥有超强引力,可兼收并蓄数以亿万计的新旧知识点,在其聚集能量收缩之后,又酿成新一轮知识爆炸和高速扩张。专业知识学问只能决定系统内知识点的正确把握,辩证唯物论则统帅和决定着所有知识点的吸收容纳、合并聚拢、高压收缩,然后“爆炸”!

霍金先生写时间简史,我写的是人脑简史。人脑简史经历了意识起源七个阶段,它从初始响应积累起步到完成创新思维积累结束。它在树立起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后,又精心设置意识发展的新起点。它原本是依靠综合知觉积累产生直觉判断,接着演绎出自觉逻辑判断。自觉逻辑又裂变成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而使人脑创新智慧无穷无尽。中国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朴素哲理被大自然推演的人脑简史展示得淋漓尽致。

  人脑简史既能演绎“黑洞理论”,更能演绎人类的灿烂文明!

  1974年,霍金还是一位年仅32岁的青年人,却在国际天文学讲坛上发表了令科学界为之一振的“宇宙黑洞学说”。霍金于发表“黑洞理论”当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5年之后,受聘于剑桥大学任终身教授。霍金半身瘫痪,说话困难,他的所有科研活动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依靠思维运动来完成。他的有关黑洞效应的理论演讲,曾被誉为“物理学有史以来最出人意料的最漂亮的论文之一”。国际数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界都认为:任何一个科学家如果能有像霍金那样的理论猜想,就足以使他在科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了。

霍金妻子曾经讲述过丈夫以瘫痪之躯从事科研工作的状况,说:“他有惊人的顽强的意志力,大脑总是不停地思考。起初,每当脑子里涌现出什么时,他都要去自己拿笔写,可是无法拿住笔。于是,他就设法记住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十分简练的话,说给我们帮他记下来。”

霍金,用他出彩的思维运动创造了科学奇迹。他用数学家的想象力“看”到了遥远宇宙空间138亿年的扩张态势和收缩险境,他用脑内多板块多根系生化记忆积累的互联互通机制改变地球人的宇宙观长达30多年!他的《时间简史》也有力地证实了人脑简史的伟大创新力!

当人们无比崇尚自然科学带来了新技术浪潮时,笔者仍要提醒:没有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不会有自然科学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赞赏依赖自然科学原理发明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拥有直接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可操作性,更有显著实用价值与商业可比价值。

但是别忘了掂量掂量:当全社会都在关注“物”的技术革命时,谁来操作“人”的脑神经介质运动?按常理,霍金的“黑洞”理论猜想,表面上绝无丝毫技术应用价值,但是他却启开了全球科学界新一轮宇宙探索工程,他有效操作了微观领域大批科学头脑的创新思维运动。

  实验课题(NO:93)脑科学对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的技术操作何时解密?

  在人脑微观技术层面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备可操作性能。只不过传统科技概念认为它不是针对“物”的形态操作,被社会忽略了它的技术价值。按照意识起源和意识形成规律分析,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恰恰是针对人脑微观介质运动领域中“微粒子存储结构形态”和“相互链接状态”的技术操作。它们无数次地实现了刺激改变人脑生化介质的链接激活反应状态,无数次完成了针对微观领域脑神经介质运动的有效驾驭。

  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自己的领域里,其所提供的每一种突破性的创新理论信息,均能通过人脑生化物质运动转变为拥有创新智慧能力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等人脑响应条件。宏观世界的一切巨变均源于微观领域各种精细结构的改变,包括人脑生化介质记忆组合的微粒子结构变化,其变化结果必将导致宏观领域物质结构巨变和社会沧桑巨变。

  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非用于哲学主线)的“对立统一”硬核贯穿思想、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无意识精神分析、爱因斯坦的辩证时空观,近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通过“信息与响应”物质运动中间环节有效操作人脑创新思维路径和科学思维运动。自然科学用物的技术操作物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用思想概念和艺术形象信息输入改变人脑生化介质存储状态。

  针对脑神经介质运动存储结构和链接方式的技术操作过程,其与改变可见物质形态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信息与响应”为物质运动的相互作用,在中间环节中奠定了改造物质形态的技术基础。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各类信息针对人脑健康状况和创新思维完成了生化粒子结构的技术性改造,便就否认它的技术操作性能。我们今天看不见总有一天会看清楚。

  遗憾的是,中国过去数十年间,对那些开启新思路和新思维的科学理论并未高度重视,其“身份地位”就好像作曲家词作家。而看理工新技术就像见到模样漂亮的通俗歌手。虽前者能为后者提供展示演技才华的空间,但人们更看重后者可赢得商业利润。于是忘记了没有好歌曲支撑好歌手,任何好歌手的演艺才华将会迅速枯竭。没有理论猜想为饥饿的智慧填充“第一个馒头”,那第六个可产生技术效应的“幸运馒头”永远无法出笼。

  社会对两者之间可比价值采用一轻一重的分裂性认可,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这从另一侧面也看出中国学界和教育界主流群体还未能做到自觉运用“信息与响应”这一中间环节来解释一切物质运动在其技术操作层面的共有规律;说明我们所处的当下时代,适应创新思维且拥有脑生化记忆多板块多根系多层次链接机制的头脑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回望全球各国科技发展之路,除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长达20多年浓笔重彩渲染“技术至上”外,——原因在于密切联系财富增长的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使国门打开后不得不走过一段“拿来主义”必由之路。但放眼世界各国科技发展之路并非死守“技术至上”。

恰恰相反,科技领先国家总在依靠理论猜想引导技术创新。20世纪初,如果没有相对论开创理论物理先河,就没有今天这个原子能技术和空间技术兴旺发达的时代;60多年前,如果没有西方人创立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这些并非属于技术层面的哲学著作和科学理论,就没有今天的信息化浪潮和充分体现系统工程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勃兴。

  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的跨越和腾飞,始终离不开理论创新指路引路的发展规律。中国学界教育界难道不懂何为理论指引?在美国,那些获得过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杰出经济学家中,有几个不知道马克思、不知道《资本论》的?几乎没有。他们都知道也都佩服。但是,出于社会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多数美国经济学家不在公开场合点赞马克思。所以,那些经济学显见于技术层面的创新成果究竟因何种外因而受益?世人并不完全清楚。

  一些拿到了诺贝尔大奖的经济学家公开表述是:“马克思著作写得很粗糙”。不错,作为具备开创性价值的理论原创成果,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开启和引导新一轮应用技术的创新思维,它把更细化的经济指标和算法手段交给了技术操作领域以及经济学界的继往开来者。笔者很不喜欢某些诺奖得主,自己受到前辈启发为当代经济运行发明了一种技术上的算法手段,也拿到了经济学大奖,然后,就说别人粗,他很细。是数典忘祖还是抬高自己?

  《资本论》是一部率先运用数理逻辑和数字公式阐述经济理论的著作,再怎么“粗”,它也是在百余年前即已创造性指明了经济学基本层面创新发展方向的理论源头。作为技术创新,自然要比理论创新更细致些,但两者的粗细关系是不是可比关系?应该不是。两者之间,是造型车间与机加工车间的关系,是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的关系,是车工之后的精磨关系。所以认为,不能因为一件创新产品经过技术加工成熟起来可以装配使用了,可以卖出好价钱,便就指责那个做造型的:你瞧你的毛坯远远没有达到商业用途!

  如今中国学界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学殿堂,但凡属于技术层面的学科成果也最容易被多数专家教授视为“经典”。其实,那其中的多数专业知识学问概属于该领域的应用技术学问,又是该学科领域中的已经走到相对末端、相对细化、相对可操作的专业知识,它们并非是科技创新源头。真正的源头是实践成果,更是那些指明了突破性方向、提供了普遍适用原则、展示出实践开拓方法,以及它的拓展前景留有巨大空间的理论猜想。

  高等院校专家教授人人尊重应用技术的商业价值无可厚非,却也该懂得“取法乎上”的道理。“上”不单指“上乘”,尤其是指上游的理论猜想以及事物发展源头的真理和真相,要从那里汲取创新源泉。如果只善于运用被细化的末端技术来设定大前提并在之下无休止演绎,那就得不到上上,只能得下下。《资本论》是指导经济学创新的理论源头之一,它不是经济学的末端成果。如果把它看成是“结果”,结果就会出现中国“极左”年代因思想僵化导致的不良结果。但凡是开创性科学理论判断都不能视为最终的结果。

  严密的形式逻辑思维运动、跳跃的辩证逻辑思维运动、神奇的直觉逻辑思维运动——三种思维方式,其在人脑内构成了一个生化记忆板块间神经介质可交互传递的复杂响应系统和运行机制。它们把脑内多层次记忆积累有机联系起来,在微观领域中模仿着宇宙天体运行规律,既要让“地球”围着“太阳”转,又要让“月亮”围着“地球”转,还要让“地球”不停地自己转起来;接着“太阳”还要带动它的“星系们”顺应银河系星云应力旋转,“银河系星云”又自动在宇宙空间展开幅度无限的时空膨胀与收缩大循环。

  人脑,恰如宇宙星云系。它是包容了无数个“小小太阳系”的有机体。当其内部完成了创新意识发现之后,它必然要推动更多人开启新的社会实践,推动人类围绕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去旋转,客观世界的变化又进一步推动和带动人类社会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物质高级运动大循环。

  而能够把从“宇宙星云系”到“人脑存储中心”这类层次复杂的巨循环、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和微循环有机联系为整体的,是谁?

  它就是微观领域中“信息与响应”这位值得尊崇的“上帝”。

在本书结束之时,笔者真诚感谢卡尔·马克思有关吸取全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胸襟和思想。

如果没有西方世界劳动人民近百年的科学创新与物质文明的巨大收获,人类就不会有今天的灿烂,中国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当一个国家突然醒悟过来,自己仍然处在为别国科技实践所推动,不得不参与被动高级运动大循环时,她就一定会想到“知行合一”如若不约定先进思想范围,则可使中华民族在整体水平上停留在认知需求的第三层次;她便要重新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中,应所包含的更深刻含义;她便要郑重告诫自己:跟在他国之后引进的科学技术——那是不能自主、是股权折半、是红利流失的生产力,那是别人的“第一生产力”;她便要更加深沉地审视自己国家在“科教兴国”中还存在哪些肤浅认识必须深化!

  国家的强盛,需要国民拥有整体性优秀响应条件。

  民族的振兴,需要形成主动高级运动的全民意识。

  世界的潮流,需要用认知动机优先推动行为动机。

  科技的发展,需要以微观物质运动驾驭宏观运动。

  人类的未来,需要包容天下的唯物主义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