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0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述无为而治的相关内容,强调了治理者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回归“道”的根本属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说要杜绝脱离群众自以为是的聪明和智巧,让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繁文缛节形式主义的所谓仁义礼制,使人民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杜绝权术和私利不去追求奢侈享受,就不会有盗贼产生。

    现实生活中,为了个人私利使巧弄智的现象并不少见,天下诸侯邦国中也几乎无处不在。譬如肉中注水、以次充好、掺假制假、过度包装、无端涨价、碰瓷讹人、网络诈骗、集资诈骗、传销诈骗、偷税骗保、以权谋私、买官卖官,还有套路贷、杀猪盘、黑社会、恶势力、村霸市霸、行贿受贿、不公平竞争、甚至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欺上瞒下、敢挪用贪污扶贫款等等,实在害人不浅。社会治理者的责任,就是要维护大道公平,带头无私无欲,综合运用教育的、法律的、舆论的各种措施,以政风带民风,绝圣弃智使民利百倍,绝仁弃义使民复孝慈,绝巧弃利使盗贼无有。老子在第三章也讲过同样的道理,不以权势治理,使人不争权夺利;不推崇难得之货,使人不去盗窃;不倡导私欲杂念,使人心不乱,要使“夫智者不敢为”。

  联系老子在前几章中讲到的,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要“后其身、外其身”,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还要“为腹不为目”,圣人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唯不争故无尤,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在这里还是讲治理者的无为而治。好的治理者按照客观规律行事,就必须大公无私,一切为天下人着想,而不要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只为着自己的权势着想。再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圣智、仁义、巧利都是好东西,关键是用在哪里、怎么用,为天下人而用,是大慧大智、大仁大义、大巧大利,如果是以个人私欲为中心,处处唯利是图,则会弄巧成拙,走向反面,变成“大伪”的东西了。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说如果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做的不好,治理者的治理就是停留在表面的纹饰上,是不足以治理天下的。所以,要让各种事物各就其位归属正道,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依照“道”的法则自然存在和发展。作为治理者,要坚信大道不移,坚定谦虚不移,坚守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不移,如果贪心求大、急于求成,不顾实际的随心所欲,就容易瞎折腾扰民生。治理者把这三个方面都处理好了,使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了,天下也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绝学,根据本章对“三绝”的阐述,应该是杜绝那些只想围绕自己的利益去耍聪明的事。当然,这是老子的一种理想,利益的驱动,私欲的存在,这个理想数千年来也还在实现过程中,但老子提出的这个道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已经有更多的人把自己融入到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建设中。由此也可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作动词用,阳平声,是人要加强符合大道的自我修养,要有无私无欲以身为天下的境界,否则就成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做副词用,读去声,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耍小聪明,真就天诛地灭了。

  老子提出治理者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体现了利万物而不争、功成不居的“道”的品质,也与老子在后面章节中讲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保持了一致。在使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这三个方面,老子更希望的是,治理者应该抛弃表面文章、形式主义、自以为是等庸俗做法,回归到顺应民心、按客观规律办事上来。历史上有个三俯而受命的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官拜上卿后仍循墙而走,饘粥糊口,始终保持着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谦卑的待人态度,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官品人品至今仍在传颂。

  治理者识“道”循“道”达到了至深的境界,做到了无欲无求,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天下安宁的治理目标。公款姓公不可私用分厘,公权为民不可滥用丝毫。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应该是治理者最基本的从政标准,也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尚境界。庄子曾言,“大道至简,三千繁华,终归朴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清代曹雪芹先生做红楼大梦,也用诗的语言说过,“淡极始知花更艳,花到无艳始称绝”,可见朴素,也是一种大道。 老子在这里提出“见素抱朴”,晋末陶渊明写田园诗说了个“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到了明代,《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直接把抱朴和守拙连用,来了个“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抱朴和守拙,都是回归淳朴纯真本性的意思,这也是抱朴守拙这个成语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