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3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在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贵重财富的论述,以及对“为腹”与“为目”的分析,告诉人们要像有“道”之人那样,在名利物欲面前保持定力,选择真实,去彼取“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说多种颜色混杂在一起会使人眼花缭乱,多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会使人难以听清;多种味道混杂在一起会使人口舌难辨;纵马驰骋醉心狩猎会使人狂放不羁;稀奇珍贵的财宝则容易使人产生去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五色,古指黑、白、青、黄、赤,混杂了就看不清楚;五音,古代乐谱指宫、商、角、徵、羽,混杂了就听不清楚;五味,古今都是指酸、甘、苦、辛、咸,如果混杂了也难以品味。爽,作动词用是差错失误的意思。其实,这也是日常生活,也是现实世界。大千世界,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芸芸众生,人的性格、学识、价值观,各有差异。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会导引人们罔顾一切,难得之货会诱惑人们“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是说圣人就餐讲究吃饱就行,并不是要特意享受山珍海味。老子在这里,针对五色、五音、无味和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纷乱杂陈的事物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给出了应该如何选择的答案。老子说,要循“道”以行,像圣人那样 “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圣人追求的目标不是个人生活的享受,而是为他人利他人。因为,为腹者是以物养人,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是人被物役。如果沉湎于追求物质享受而不能自拔,人被物欲所支配,那就真的会盲了、聋了、“爽”了,就真的欲豁难填、罔顾一切、发狂放纵、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了。为腹,不仅指吃,也含穿戴,泛指衣食住行的生活各方面。

  老子的这种论述分析,和上一章的“利”和“用”关系相承接,也与前几章提到的“夫唯不争故无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思想相照应,更加具体化。眼睛、耳朵、口舌失去了辨别事物的能力,就会迷惘,就会在“有”的享受中忘记了自然法则而辨别不出正确方向,就容易被“有”的表象所诱惑而走向歧途。

  几乎与老子学说产生在同时代的佛教,也有近似的观点。在佛教经典《心经》中,有一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把人的感觉器官分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对应着人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知。所谓六根不净,就是因为人的这六种感知会使人充满欲望,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欣喜若狂,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消沉沮丧。因此,人不能被“有”的表象所迷惑,而要“以无所得”,把无私无欲看作自己的“得”。“以无所得”,不是一无所得,而是要保持内心的虚无清净,把达到“无”的境界看作“得”,不要被外在的物质利益所诱惑。把无私无欲看作自己的“得”,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就会心无挂碍不为私欲所累,就会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另外,联系老子在第九章曾说过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在这里讲“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并不是反对人们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能没有限制;告诉人们保持内心的清净满足,多做利他利人的事,才能生活的自在快乐。

  现实生活中,天下熙熙攘攘,多为利来利往。为一利字,有人便弄权作势豪取强夺,便血雨腥风同类相残,便挥霍资源染污遗患,便鸡鸣狗盗损人利己,便欺世以饱私欲,盗名以售其奸。物欲横流,人心不古,泛滥迄今。明明是天地造化万物,乾坤奉献资源,人类开发享用当感恩天地;而把天地资源抢来夺去据为己有,不惜内耗内斗自争自残,实愧对天地也!很多人无法抵挡物欲的诱惑,更有人私欲膨胀而不惜耗费他人血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拿着天下人的共有自然资源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甚至喊着唯自己利益优先的口号不惜打压同类,这些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道德观严重扭曲变形,是有违老子的教诲的,这些人的恶行罪账也总是要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