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间城市”的地位是尴尬的,没有省会/首府的地位,却也有很多雄心壮志,特别是想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决心,然而,发展却是困难重重。一个“中间城市”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看了一点典型的“中间城市”——柳州的辉煌历史、惨痛教训和现状后,或许能给“中间城市”的发展一点启发。
在当代中国,如果在广西以外说起柳州,很多人仅存模糊的印象,而对于更多的80后的年轻人来说,“柳州”却已经成了一个实实在在陌生词汇,不仅仅是在一般青年中,甚至在大学生和一些高素质青年中说起柳州,可能给他们大多数的印象只是一个广西的城市。
然而,在上个世纪,“柳州”这个词语并非那么简单,早在上世纪30年代,桂系军阀就逐步开始将柳州建立成为广西的工业基地和交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太战场中,柳州作为战争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为抗日战争的坚持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即使在解放后,柳州仍然是中南和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甚至有可能曾经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枝柳线、湘桂线、黔桂线和南柳线三条主干线和一条地方线交汇于此。从解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柳州一直是广西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和财政收入来源。柳州经济鼎盛时期,甚至其工业总产值已经是全国前30名,那时候,昆山在哪里?义乌在哪里?甚至东莞经济也只是出现端倪?
然而,短短不到几十年时间,一个全国闻名的工业城市却逐渐沦落成为一个无人机知晓的城市,其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危机和机遇并存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和不确定因素交织的今天,柳州城市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
希望通过分析柳州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总结柳州经济发展从成功走向失败已经目前柳州经济施政等内容,对柳州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大致的探讨。
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天然的因素,一个无法改变的天然因素,即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或者经济模式有着关键作用,如新加坡依赖于马六甲海峡、埃及依赖于苏伊士运河以及阿拉伯国家睡在石油上等,都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式。而早期柳州的发展正是部分得益于柳州地理位置。
很多人并不知道柳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甚至有一定地理知识的人也不太清楚其优势,而真实情况是,柳州是三个河谷的大致交汇点,即“龙江——柳江”河谷、“融江——柳江”河谷和“洛清江——柳江”河谷的交汇点,在古代甚至在近代道路工程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道路以及后来的铁路基本山都是沿河谷冲积平原开辟的,这也使柳州成为了历史至今的交通枢纽,而交通则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故柳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也间接成就了柳州的产业经济地位。。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政策层次上的原因,我国对外关系较少,整个国家是以发展内部经济为主,因此一直大力发展铁路,由于柳州拥有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也有桂系军阀统治广西期间在柳州奠定的工业基础,因此,国家大力在发展三条重要铁路线即湘桂线、黔桂线和枝柳线,其汇合点正式柳州(这也是当年柳州铁路局成为极少数非在首府的铁路局之一)。广西交通中心的优势也促使国家将柳州建设成为广西工业中心和华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从硬环境上和整个国家政策上看看,确立柳州为广西工业中心和华南工业基地是明智的。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复杂因素,即政治地位。总结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工业城市,除非是拥有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大庆、宜昌、克拉玛依等),否则,绝大多数工业城市,基本上都是省级政治中心,或者是改革开放后的海滨城市。而柳州其政治地位却只是一个三等城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末到今天柳州经济走向。
纵观柳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建国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柳州经济发展无疑是清晰的,即一个工业城市,广西工业中心,华南工业基地。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国家在柳州市建设了大量重工业企业和轻工业企业,很多企业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很大的,如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站,柳州空压机厂,柳州化肥厂,柳州第二化工厂,柳北水厂,柳州拖拉机厂(这个厂现在很有名,呵呵,不过已经不是拖拉机厂了),柳州水泥厂,柳州电器厂,柳州针织厂,柳州日化厂,柳州开关厂等等等等,在改革开放前,柳州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就已经达到了一千多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企业发展是缺乏活力的,但是也是拥有不死之身的,这为柳州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为柳州经济再后来的崩溃埋下伏笔。
改革开放后,柳州真正开始经历了真正的奇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建设非常需要生产资料,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需要新的消费品,这时候,柳州众多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个工厂都忙得不可开交,工厂产品基本上都是脱销,各个厂都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奇迹,各种产品远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名牌产品,直到今天,我本人都还可以不假思索说出很多柳州著名品牌——双马电器、都乐冷柜、花篮针织品、鱼峰啤酒、两面针牙膏、佳力电器、千里光香皂、三角电饭锅等等等等,注意,这里说的都是一些轻工业产品,而柳州生产的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在业内品牌影响就更大了。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柳州市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空前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末,无人质疑柳州是广西建设最好、市民收入最高和生活最好的城市,柳州工贸大厦曾经是广西第一高楼,刚建成时,在国内这样的大楼也属罕见,而柳州人民医院主楼建成后,广西人民医院规模甚至不能达到其一半规模。柳州人民生活也极大提高,消费水平在广西居第一,甚至可以达到全国前列。当时,柳州出现很多当时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奢侈品商店,我都有清晰印象,当年(1992年)我曾经就在一个电器店见到过类似今天MP4大小的电视(不是CASIO掌上电视,比其更小,彩色)。柳州经济,在工业产业的带动下,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了顶峰,1992年,柳州经济总量居全国前30强(有可能人均量是全国前十),当时,全国很多人知道柳州,这并不是大话。(小插曲一下,1992年,柳州还有一些情趣生活,如穿着泳装选美展示,呵呵,20年过去了,那些美女都超过40了,不知道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改革开放后柳州经济快速发展,其原因并不复杂,正如前面所提到,改革开放前,国家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而改革开放后,急需生产生活资料,整个社会商品都处于缺乏状态,没有或者极少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产品刚刚脱离供给制,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商品不愁销路,柳州早期奠定的工业基础为柳州在这场转变中赢得了先机。当时,全国人民不知道东莞、昆山、义乌,苏州工业园在哪里?武汉光谷在哪里?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走向巅峰后的柳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衰落,甚至引起整个城市社会走向一定的混乱。
从1994年,甚至可以说从1993年就已经出现端倪,邓小平“南巡”讲话引发的“二次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经济得到了更加空前的发展,而柳州却开始陷入整体困境。其困境是从工业企业开始的。90年代开始,柳州大量企业产品销售开始出现严重问题,其产品,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在市场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产品滞销严重,而越往后,这种现象越严重,大量企业开始运转困难,甚至非常困难,工人收入减少,社会出现不稳定问题。而1993年的超大洪水,使开始困难的柳州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1994年,柳州经济出现崩溃迹象(其实,1993年已经有人预测,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注意,而1994年,正好也是北海经济崩溃的开始),企业开始破产,工人闲置在家(注意,当时不叫下岗,叫“厂内待业”),甚至出现私下或者公认出售工厂生产资料的事件,或者是产品以废品价出售,柳州经济陷入困境,这个时候,仅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有较好发展,最著名的就是柳州微型汽车厂。从1995年开始,柳州企业进入破产期,其破产速度甚至是柳州市政府领导也没有预料到的,基本上可以达到每天一家。那时候,市民见面打招呼问候不是“吃饭了吗”而是“你们厂破产了吗?”,大量工厂破产,工人待业,收入降低,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工业出现问题,整个柳州经济支柱虽然没有倒下,但是已经是岌岌可危。接踵而来的就是社会问题,赌博、吸毒、盗窃、斗殴、官员腐败案件比比皆是,整个社会开始混乱。柳州古亭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市政府曾经的“形象工程”,由于柳州工业经济崩溃,该经济技术开发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产业,而是出现了一项新兴产业——色情业。古亭山经济技术开放区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色情基地,这一点不是夸张,其名声甚至达到了港台和东南亚等地,当时据说在古亭山从事色情业的妇女人数超过6000!
柳州经济在一夜之间崩溃的,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与北海泡沫经济崩溃不同,柳州经济是产业实体经济崩溃。1994年到2000年之间,柳州经济没有任何发展,相反,出现了不少腐败案件,使柳州更加有名。
1994年,银都大厦在柳江河畔拔地而起,然而,不久后,竟然成为一座柳州的标志,一座最高的烂尾楼,柳州经济失败的标志,至今,该烂尾楼仍然竖立在柳江河畔,诉说着柳州经济的苦痛。
有人说,柳州经济崩溃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痛。这点上我是不敢苟同的,柳州工业企业破产和消亡,是发展转变之痛,并不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不能将责任推给国家。柳州经济失败有各种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因素其实并不复杂——国企之痛。
改革开发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量非公有制产业出现和发展,国企丧失了垄断优势,而国企的管理混乱落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严重的问题,责任和管理权分离,使国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任何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柳州国企辉煌也使柳州忽视了发展民营经济,几乎没有过度时间,导致经济崩溃。
广西政府为什么当时没有支持柳州,其实,明白人都知道,上世纪最后十年,也是全区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广西却被腐败案、北海泡沫经济以及国企破产等众多问题困扰,根本无法顾及柳州工业。
柳州经济,有点像曾经日本经济,当年,日本经济在亚洲地区独树一帜,成为亚洲唯一的强国,日本喊出“脱亚入欧”的口号,然后,日本经济奇迹破灭后,日本再也没有喊出这样的口号,而是重新回归亚洲。柳州经济巅峰期,柳州几乎不把自己看做广西一员,而是一个独立体,甚至电视节目都采用柳州话,但是,柳州经济破灭后,不得不重新回归广西。
2000年,柳州在困境中迎来新世纪,“世纪之交的龙城是疲惫的,甚至用混乱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市领导与这个城市的口号反复更迭,从大西南物流型城市到工业立柳,从宋继东到沈北海再到现在的陈向群,调研,考察,还有城市发展论坛……反思中的柳州显然陷入了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境地,见药就吃,结果很可能是恰得其反。”——这句话,说得真好。
从2003年至今,有人说,柳州发展进入“蛰伏”,然而这个“蛰伏”却不能见底,柳州发展只能说进入了平缓期。该破产的企业基本都破产完了,剩下屈指可数几个超大企业,加强管理,有部分垄断优势,能够为柳州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动力,柳州钢铁厂、微型汽车厂、柳州汽车厂、柳州工程机械厂好像还有一两家搞矿的,能数出的就这几家了,我不知道两面针破产没有。柳州民营经济得到了部分发展,而外资经济,极少极少,几乎微不足道。这几年,柳州经济只能是在国家的推动下发展,其本身发展并没有活力。
现在的柳州,早已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从纵向比较,柳州自身也确实有很大变化,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有一条美丽的河堤(这点我非常羡慕),有很多休闲地带,不少人经济收入也很高。但是,这些是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今天柳州人的幸福感,远不如当年那个辉煌时代。和很多城市一样,房地产业成为柳州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房地产经济的后果大家都知道,人民不堪重负,在其他领域的消费自然减少,其结果反而是延缓经济发展。
现在的柳州,当然不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城市,也不是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城市。柳州多届政府都曾经想改善或转变柳州经济发展模式,如大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国内外知名度等,创造投资环境,已达到吸引内外资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如举办国际水上赛事、办小丑节等本来与柳州基本不相干的活动来提高柳州知名度,然而效果却远非预期。而政府各种政策、活动的不稳定性,原有初见效果的投资则再次打了水漂,验证了前面引用的一句话——“柳州显然陷入了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境地,见药就吃,结果很可能是恰得其反”。而在这点上,柳州市领导层显然是有一定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