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开卷题记(01~20)


  

题记:01

本书撰写于中国高等教育失守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的年代,完成于辩证唯物论悄然回归的年代。本书历经20年撰写研读修订!

寄望本书像现实教科书一样为您直接提供知识点将令人失望。书中新知识点较集中处只在部分章节,全书旨在用怎样的逻辑方法去寻找真理和真相,它所详述或概述或指点的有对等对应关系的辩证组合大约一百余组。了解百余组辩证组合之后,相信本书读者也成了发现新的辩证组合的行家了。

由此,可大致了解到本书与应试教育方法的冲突是:其功,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砥砺思维能力,使您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点,而且包括思维方法的增进和磨炼。有美国学者曾这样评价中国式教育说:很难理解中国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就是为了记住考卷上那些可能出现的考题答案。

    是的,素质教育必须包括智慧磨炼。

                       题记:02

分析哲学适应了现代科技数字化浪潮,它在诸多领域以严谨科学态度推动了创新意识趋向概念精确,便于技术操作。但是,它给当代人留下的心灵创伤和思想弊端也是显著的。它反对哲学成为科学皇后,自己则登上了皇后宝座。它没有恰当地摆正自己位置,也不懂得哲学永不磨灭的两大功能,一是作为精神信仰和寄托的用途,二是作为思维工具的用途。

分析哲学否认第一用途,放弃对人的精神命运关注,同时把哲学有益于创新的基本思维平台拆除一半,只留下语言分析和数学验证。它承担不了它要“针对中国哲学体系来一次彻底洗礼”的天大责任。

                      题记:03

我赞赏分析哲学推动语言符号趋向数字化精准的技术用途,但还必须严肃地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文明为什么要把文语区分为哲理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数字语言四大语系?其深刻原因究竟在哪里?四大语系共同支撑精神文明和创造发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题记:04

人的思想和智慧有一种基本思维平台,它是由三个“对立统一”范畴组成的: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意识、信息与响应。

    一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均离不开在人脑基本思维平台上展开。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就没有物质时空感、历史时空感和生命时空感,也没有形象思维能力,更没有后来的数理逻辑方法。没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等同于其他动物,人的一切便只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感应性和纯粹物欲性。没有信息与响应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意识就会丧失科学联系,自然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不能成立。                                                   

                      题记:05

在我们这个正在走向公平公正的社会里,许多人因为机遇感和成就感获得了人生意义支撑点,他们或许暂时忘掉哲学和更高信仰,崇尚理性的唯实主义。然而,思想家和理论家永远不要忘记:拥有持久机遇感、幸运感和成就感的人毕竟是少数,芸芸众生中还有那么多人,当其在艰难挫折中既感到成事无期也感到幸运无望时,他们靠什么来支撑人生?

    人总要“信”点什么,只要他“信”,这信念即可成为一生中万事通辩的方法论。没有哲学的社会只能是少数成功人士的社会,摧毁正确的思想信仰,造就的是邪教温床,比经济崩溃更危险。

                       题记:06

辩证唯物论是科学方法论的一座高峰。在这座高峰的基座部分倾注了历代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成果。没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就没有马克思。爱因斯坦之所以崇拜哲学,因为他比许多人更早更深刻的获得了一种信念:“哲学居然能解释一切”!是的。但哲学并非能解决一切,它尤其不能解决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问题。哲学的有限用途不幸成为新生代抛弃它的原因之一。然而,当社会在挫折中反思并醒悟到科技必须以人为本时,才发现哲学就是以人为本的源头。我们需要拥有最先进技术但不能容忍大脑失去了守护神!

            题记:07

在宇宙宏观与微观领域,天体与天体之间、粒子与粒子之间是依靠有“中介”属性的介子传递力和力向的。

描述列宁“中介”思想的“信息与响应”哲学原理不仅涵盖时间的起源还涵盖生命的起源和意识的起源及其三者之间的互动演变关系。形式逻辑所指的终极发现是指“解析提纯”;辩证逻辑的方法则是“综合论证”。

所以,“信息与响应”这对范畴描述的是变化无穷的中间环节,它并无终极之象。人类哲学思想必须面对“三大起源及其三者间的互动演变关系。辩证唯物论如此,历史唯物论也如此。历史唯物论所阐述的“社会形态演变”就是植根于时间、生命、意识起源而描述的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题记:08

为什么现代人能够迎来信息化时代?是因为自然科学家慢慢学会了摆脱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物理运动状态,开始学会提炼和利用两个物体正反作用力发生之瞬间,已然客观存在的“信息与响应”一环,开始懂得把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所倡导的“顺势而为”哲理转变为科学技术手段。他们正在尽一切可能化解牛顿力学时代的“大老粗”技术,即避免响应与反馈几乎同时发生的那种“一锤子买卖”的粗活而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介质运动过程中的“信息与响应”这种中间环节单独提炼出来。此创举为新的介质链接和介质转换提供了人工智能参与的物质运动条件。于是,更先进的物质运动方式诞生了。

题记:09

人们容易看到科学技术创新的直接效用,容易忽略的是科学理论创新对全社会创新前途的大格局改变。如果轻视理论创新对技术创新实现突破的引领作用,仰望他国技术和跟随他国之后的末端创新之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题记:10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们日益崇拜文字和符号,崇拜抽象概念,很多时候甚至忘记了面对客观事实直接提取新概念的创新思维之原点。辩证唯物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为什么相比既定概念定则更重要?原因恰恰在于“实事求是”始终守望着概念的本质。而且,其所寓含的“求是”原则并非单一层次和局部范围,它的最高原则指向是自然人生和社会人生。

                      题记:11

智慧,不是知识点和知识点的简单相加。智慧,指的是代表人脑尖端机能的三种思维方法的自发运用或自觉运用。熟记知识点、唤醒知识点是人脑简单思维。在此基础上实现直觉思维、概念思维和辩证思维三种基本思维方法的相互链接达到灵敏响应,才是人脑迈向创新智慧巅峰的进化方向。

                      题记:12

为什么哲理名言也常被人称为“智慧”?因为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传承下来的哲理名句均包含启迪思维方法的深邃逻辑。正如老子名言、孔子精语、孙子兵法、中庸之道……当它们被赋予概念形式定则表达时,人人都感到意犹未尽。原来,哲理的厚重和珍贵在于思维的精妙和逻辑的深刻。

当你因本书理解到哲理名言蕴含着思维方法时,那就请你超越本书再向前走一步:把中国哲理名言都变成21世纪的新科学和新技术!

题记:13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是绝对真理吗?不是。它是相对于不可穷尽的粒子运动状态推定的,无疑也是真理。但是,“不确定性原理”作为真理的相对应条件是时间的无穷和粒子运动状态的变化无穷,离开这一对应条件,即可质疑甚至否认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当我们清晰领悟到海森堡的发现也有对应条件时,即可确认“不确定性原理”非绝对真理。

作为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从无研究的海森堡,其生前如许多科学家一样并没有清楚意识到:当物理学面对超微粒子领域时,科研探索实则已进入时间的无穷和粒子运动状态变化无穷的探索领域。海森堡仅仅纠结于粒子位置和速率不可同时测准,但他,是否知道地球和人类——包括海森堡自己,其在宇宙中的流浪位置和流浪速率——甚至从未动态把握过!

宇宙中,地球是流浪的地球,银河也是流浪的星系,整个宇宙的膨胀收缩何不同样是在漫无边际的时间轨迹中流浪!这种条件下,科学探索严格遵循已知的对应条件去开掘相对真理,并以此步步为营拓展对应关系——才是科学发现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人类在流浪的地球上,能否找到无对应无比较关系的绝对真理?那么,现代物理学不敬辩证唯物论你敬谁!

题记:14

许多动物们看到的物质形状、颜色、光波,人是看不到的或者会产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的“错觉”。这使读者能够理解爱因斯坦晚年所说的一句高深莫测的名言,他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经从物理学家所秉持的“广义相对论”立场移步到了佛学立场,且感受到了自己和人类认识的局限。爱因斯坦的直觉没错,你看,蜜蜂靠偏振光定向,蝙蝠靠声波感知,物质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恐怕只有佛知道,于是他才叹息人的认识存在相对错觉。但他并未指出:这种错觉是相对于宇宙万物的感知局限,更未强调人类认知从未停步。

哲学发展之难不是难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是难在人类对自我脑进化的认识。许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创出科学奇迹后却因认识自我的局限性而陷入重重迷惘和永无止境的困惑。

题记:15

西方哲学家切莫把点上的科学知识提到思维方法的顶端忽悠全人类。科学领域不是所有真理都可推崇为“主义”。辩证唯物论反对相对主义,即相对论不可绝对至上。它既承认真理的“原始之根”无一例外都植于相对应的土壤中,又同时强调辩证唯物论兼容形式逻辑。因为普遍真理的客观存在,是通过概括无数相对真理的共性特征而抽象而提炼而产生的科学判断。

题记:16

人脑的综合知觉“灵性”链接自觉概念思维所达到的创新高度,是智能机器可以事后模拟,却是它唯一不能事前超越和胜出的伟大的人性智慧。我们赞赏智能机器遵守人脑思维规则且有速度胜出的机械运算能力。不过,人类必须牢记一个不朽的真理:人脑与电脑就像雄鹰与麻雀,有时雄鹰比麻雀飞的低,但麻雀永远超不过雄鹰展翅飞翔的创意高度。

题记:17

霍金宣称“哲学死了”无异于宣称“意识死了”。人类意识的起源也是哲学的起源,哲学原理与意识的起源同根。意识不泯哲学永存。

题记:18

人类哲学思想非起源于科学判断,而源于口口相传的古老神话传说。远古时代,一切非人力所及的自然现象都被视为神奇、神力、神意。那时的自然演变和社会演变“定数”被注解为人性化的神之力所创,这就是与人同形却“神通”无边的各类“神主”、“菩萨”形象产生的根源。

这使我们看到,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真正区别在于:把自然力之神奇是归于物质运动规律,还是神意、神通的主宰?显然,科学的自然力定数只能为拥有先进文化的人所掌握,而那些亲近通俗文化的人更容易信奉有神论,于是,神意佛意的神通广大成为部分人群万事通辩的方法论。

题记:19

在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到反“达尔文进化论”的视频言论。其支撑论据是:爬行动物进化到能站立起来,违反了地心引力的“动力重心常识”。能确切认定这种判断无异于把动物肢体进化而站立理解成“无支点的杠杆”自动地缓缓扬起而直立——这是典型的单一形式逻辑思维。

恰好,“进化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论据之一,所以需要说几句。自然界动物繁衍到今天,并非只有与智人同科的几种动物能站立行走,还另有十多种爬行动物也能直立行走,只是没用于日常习惯而已。

“进化论”违反科学常识,其潜在含义是什么?也只有相信地球人是“外星人移民”而来的,才合符科学常识。这就难免要追问一句:能为地球移民的“外星人”——它们又是如何在外星球上起源的?

如果没有源头就只能相信“神造的”。这和中国古老传说中女娲为地球先补天而后“造人”的故事近乎一致了。其实,智人究竟是神造的还是从这个最适宜生物演变的蓝色星球上进化而来的?是你的信仰自由问题,完全没必要仿效“霸权”思维把他人信仰连根拔掉。是否这个理?

题记:20

“迟到的正义”是抹不掉失败记录的正义,是伤痕累累的正义,是曾经被邪恶痛打而晕倒又慢慢苏醒过来的正义带着浑身血迹重新站起来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