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三洲天然好环境 不愧是人居的理想家园
风韵犹存的戴氏家庙、“谯国名家”诉说往日繁华盛景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好消息!曾祥裕将在2月18日在赣州古城举办新春第一期杨公古法风水和择日班, 咨询电话以及微信号13766307454)
冬访福建长汀三洲,从高速公路下来驶入三洲镇, 穿出峡谷来到舒展的开阔地。
每一个地名内涵地理人文信息。
“洲” 本义:水中的陆地。
《尔雅.释水第十二.水中》:“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同渚),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三洲镇的地名与汀江有关。
三洲镇有汀江由北而南贯穿小潭、兰坊、三洲、丘坊、戴坊、曾坊6个行政村,南山河由东往南与汀江在曾坊村交会。
汀江河与南山河在这块盆地中交汇,形成一个丁字形,把陆地分隔成3块,于是,这3块水中陆地就被叫做三洲。
文化学者宋客豪情赞美之:“浩荡的汀江从龙门跃出,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武夷山脉南端劈成碎片,起伏的山峦顿时被犁成跌跌宕宕的沟壑。冲出大山的隔阻,桀骜不驯的汀江水从此收敛了狰狞,迎来一马平川,成为乖巧的宠儿。
敢于横刀立马,挽汀江狂澜而使之转向的正是三洲。
从此,一路狂奔的汀江在这里猛拐一个弯,给大地留下一个巨大的弧状的地带。三面环水,湾环回托,地势辽阔,水草丰茂,成为人居的理想家园。
水乡泽国,天风雨润,蕃衍生灵,哺育三洲人。 水中陆地谓之“洲”。逶迤蛇行的汀江不但是“洲”之天然屏障,还是人畜饮用、农田灌溉的基本水源;又因为门前一条南山河冷不防从山间泻出在三洲一带汇入汀江,更把三洲地块硬生生分割成水脉丰盈的膏腴之地,成为“三洲”所以得名的生动注解。”
村介绍说, 传说,由于三洲位于汀江河与南山河交汇之间的地块,就地形看如同一只乘流向前的大船,所以三洲的地形地势自古就有“三洲船型”的说法。
为保福寿康宁更加稳固不外流,三洲先民在村落周边挖了许多池塘,池塘蓄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聚水为财;又在三洲村口筑就了一个“锚”形的小山堆,在山堆上植树造林,命名“船头锚”,是为三洲风水的根基,任何人不得侵占与毁损。
长汀县志上说,未有汀州,先有三洲。依着汀江水,三洲早早地形成集镇,并兴旺起来。
在水运发达年代,三洲作为汀南一个重要的码头重镇,依托汀江河的航运功能,在盐上米下的水运时代一直都是古汀州经济较为富庶、文化较为昌明的地区。商贾云集,商旅不绝,“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船桅成排”,描述的就是当年的繁华景象。
据介绍,三洲在宋朝以前便成为繁忙的商埠码头,明代设立了古驿站,形成了早期的汀杭大道——集镇(老街)。
到了明清时期,三洲更成为汀州府三大驿站之一,俨然是汀州水陆交通的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停舟驻马,留下御书赞三洲为“古进贤乡”。
经商更比农耕来钱快。
我们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洲镇三洲村,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发现三洲村现存各类传统建筑50余处,包括祠堂、民居、学堂、商铺、t寺庙、古井、街亭、城门、城墙遗址等。这些建筑大多为清代至民国年间的遗存。它们的主人都曾经凭借三洲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从事商贸发家致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家族有了钱,仅建豪华住宅不够,还要投资教育,让后代读书明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我们考察了戴氏家庙和“谯国名家”。
戴氏家庙,也称明德堂,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二十九年由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戴仲玉带头出资重修。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2平方米,单檐硬山顶,二落一进,由大门、下厅、天井、上厅组成。上厅明间抬梁式木构架,次间硬山搁檩;大门为砖质牌楼式,二柱一门, 飞檐翘角,端庄肃穆,具有浓郁的客家祠堂风格。“风遗晋室将军第,业绍唐朝宰相家”,道出了戴氏先贤的功绩,寄寓后人追缅的情怀。三洲戴氏家庙是台湾戴氏后裔返乡竭祖的重要祠堂。
这座古建筑现在前面正对一条笔直的村路,这也许是后来修路形成的,原来不可能这样让宗祠与路直冲。
大凡住宅或宗祠门前路或水“喜回旋忌直冲”。最忌讳“路冲”,也就是住宅的大门正对着大路,古称“一箭穿心煞”,好像一支箭穿射过来,可见相当不吉。
相比之下,“谯国名家”没有路冲之煞,它建于1940年代,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走廊,三落二进;冠以“谯国”之名,旨在唤醒戴氏后人不忘“谯国堂堂号”之名,从而激励后人奋发有为;其中的一副柱联“步武式先贤敢咏解经夺席,高朋居爽垲雅宜聚石哉林”,很有文化韵味。
三洲村的祖先的文化追求表现在建筑的题刻或牌匾上。
我们目光被门楣的箴言警句所吸 :“礼门贻矩”“黎照垂青”“培植唯勤”“绪缵谈经”“古进贤乡”的题刻或牌匾,以及建筑里的对联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居家惟勤俭,处世在读耕”;“精农精工利人利己,炼文炼武兴国兴家”,文采好,意境美,读来催人奋进,让我们肃然起敬,深深呼吸着古村的书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