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让大家对美国名校的申请情况有所了解,特挑选美国名校本科段(硕士及博士阶段申请更为复杂,暂不展示)申请案例,开设专题,以供有意留学的家长及学生参考。本篇为成功申请明德学院的Wilson同学亲述修改:
基本信息
所在地:广州/NYC
学校:一线公立美高
TOEFL:无(waived)
SAT: 1500
SAT2: US History-780 Math Level 2-770 Biology E-750
AP: US History-5 World History-5 BC Calculus-5 Russian Prototype-4
专业: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conomics
被录取的学校:明德学院,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大学等
细细的红线
2019年3月23日下午,从惬意的午睡中醒来的我爬到床边打开电脑,登陆明德学院的申请页面,心跳逐渐加快,在模糊中看到了满是礼炮和彩花的结果页面。“噫,我中了”,没有过多的言语,我激动地冲到客厅给母亲来了一个大熊抱。我和明德学院(位于新英格兰青山之中、之前并不熟知的文理学院)的故事至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回想起来,我和它仿佛被一条细细的线,一如既往地、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最早的时候,Middlebury College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和其他数十上百的文理学院一样毫无实际意义的名词,静静地躺在文理学院的排名表上。第一次和这个学校产生实际联系,是我在康奈尔大学上中东历史夏校时,听到一个女生盛赞明德国际研究和政治科学方面的教育质量。当时的我并没有将这些好评当一回事,仍然对这个排名前十的文理学院敬而远之。当时一心想着ED1康奈尔结束申请季,戏剧的是,我的重度拖延症还有过于自信,导致专业选择错误,加之在截止日期前不到一星期才完成康奈尔大学政策研究本科副文书,没能在十二月ED放榜时带给我喜悦,甚至没有被waitlisted,而是直接收到了拒信。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将来四年其他的可能性。
如同无头苍蝇的我很快拿出了 ED轮前定好的大学清单,在草草删除了几个自认为难度过高的TOP20院校之后,立即着手草拟各校的副文书底稿。当这项工作进行了一个星期时,明德的名字在我的脑中突然响起,“一所申请工作不多,政史方面强大的小众学校……”,听上去还不错!没有再多考虑,得知明德并没有副文书后,我便果断地向guidance counselor申请,将它添加到我的申请列表中。
面试如初次约会
面试之前,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看上了这所当初匆匆选择的学校:作为一个一直对国际关系和外语感兴趣的人,明德的外语教育在全美享有盛名,比如有一次我在实习的博物馆接待我们社区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教授,教授提到了自己曾经在明德的语言学校进修过中文。
再有,根据之前上夏校时的体验,感觉与其在灯红酒绿的市区度过四年喧闹时光,不如在清静的乡村更能使我潜心向学,毕竟城市里拜金主义的腐蚀无处不在。
最后,明德虽然是一所开设专业数量不多的文理学院,但为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做好了安排,不继续进修的学生如果想进入金融业的话,明德就是所semi- -target/target,名声不错;而想成为专业人士的话明德也有很多programs可选:医科的学生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可以在大二下学期就开始申请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或者纽约州大学上州医学院的提前录取;有志于攻读法学院的也可以竞争每年Vermont Law School给明德毕业生预留的两个全奖名额;连刻板印象中文理学院最弱的工程,明德都提供了哥伦比亚3+2和达特茅斯2-1-1-1两种连读选择。也就是说,虽然明德的专业貌似“空洞”,但要是想专精一种技能的话,学校提供足够的机会。对我这种有一定想法,但又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在大学坚持下去,或想另寻备用出路的人来说,明德是不错的选择。
明德的面试和我申请的其他排名较前的院校一样是校友面试,电话面试形式。我的校友面试官几年前才从明德毕业,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面试的当天我从学校回来,伴着蛋糕喝了一杯美式咖啡,才开始等待面试官的电话,大抵对我来说这种仪式感能够放松神经。
面试的内容比起“为什么你选择明德?”更多的着重于“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申请者的生活爱好和选校品味要求比较多,当时我印象深刻的是面试官还特地问我有没有申请其他学校,我也如实回答“诸如达特茅斯,乔治城等”,除此之外我还称赞了明德的生活环境。我们提到了滑雪,我个人一直很羡慕擅长高山滑雪的人,因为我第一次滑雪在新手练习的山坡上都摔了个半死。这类聊家常话题使被面试者放轻松了些,能较好地进入状态。面试官在最后直接说“我会尽力向招生办推荐你的。”要说明的是任何情况下面试官都不会打包票。
我对面试官的问题围绕着生活体验,我问了两个问题:“明德的餐厅水平怎么样?”和“你当初如何从这么多学校之中选择了明德?”问题都不是很“深入”,但对我有一定意义:对我这个吃货,学校饭堂的水平是大学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明德小镇并没有太多别的餐饮选项。而后者则是想引出一些关于面试官个人喜好的话题,如之前在其他学校面试的时候就听到过有的面试官当年就是为了逃离家庭的束缚而去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只要足够放松并表达自己的真诚,努力地不要将面试当成过于严肃的场合(可以给自己一种“在和一个有趣的人聊天”的心理暗示),明德的面试还是不难的。
被明德录取也许是因为我努力表现出对小规模精英教育的向往,或是我对生活的品味和明德有雷同之处,至于对专业的了解,倒不是面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自我介绍时提及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并将这些爱好联系到你可能会选择的专业上会是一件好事。
标化是交往要求
11年级开始我对标化的态度都是“够用就好”,到了申请季前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满足某些大学(如Georgetown)的要求逐渐在标化上努力起来,因为清楚见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SAT1考了两次, 第二次是在我们自己高中的体育馆考的,因为熟悉考场发挥较好,考到阅读+ 语法70,数学80就罢手了,回头看看还是低了些。SAT2我考了三门,因为当初要申请乔治城大学的外交学院,而乔治城的SAT2要求是最低三门,明德自己则无此要求。三门SAT2里面我有两门(美国历史和数学I)是在11年级的6 月考完AP考试后考的,其中美国历史考了 780分,主要是刷普林斯顿的模拟题,复习方面直接借用了之前的AP笔记。
我认为考过AP美史的同学可以参考AP的主要内容,但也最好刷一下复习册,毕竟SAT2的美史一大特色就是问题比AP美史来说更细,如我在 “谁结束了美军的种族隔离“一题上就浪费了三分钟,而相反AP就比较注重对某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分析。剩下的一门生物我则直接用巴伦自学考的 Environmental, 据我的了解,明德不算分控很严格的学校,2023er们的分数上下限差距也很大,但总的来说是1500分上下就足够了。不是很分控意味着录取生的经历和技能需要比较符合明德的胃口:第二外语、运动和“持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加分项。认识的不少学长、学姐和2023er都会第二外语,而美国本地的学生往往不在外国学术交流,只是在本地一直坚持组织诸如校内环境保护组织之类。
文书是印象得分
明德没有副文书。主文书方面我沿用了 EDEA轮的主文书,写的是对申请人成长有影响的兴趣爱好。我的主题围绕着从小对“地图”和“模拟世界” 的偏执热爱,用倒叙法从小时候看祖父母家中世界地图时遐想世界各地讲起,一直延伸到后来在外语方面的兴趣和在网络社区上组建模拟历史游戏的故事。比较冒险的是我在主文书的下半部分提了我在百度贴吧上组织“虚拟国”的经历,并说明正是因为混迹于历史系贴吧才激发了我主动学习历史以提高“虚拟国”可玩性的事。具体提到在构思一篇从日本南部远航到千岛群岛的小说时,想了解15世纪晕船药却没有直接素材,只得上网找资料,意外发现生姜当时在东亚被用作晕船药。
活动是加深了解
我是兴趣广泛的人,高中的活动较多,我参加活动几乎是随性而起。坚持得比较久的活动:四年的 Russian Essay Contest和Russian Olympiada、三年的击剑校队、四年的舞美组灯光导演,及我们高中的推广志愿者。这些之外我还在十一年级夏季去康奈尔大学参加了一个中东现代史的夏校。这些活动之中我认为和我的申请比较符合的是俄语的两个比赛和击剑,夏校因为参加的不是明德自己的项目,虽然主题和申请的专业相关,我也有教授的推荐信,但对申请的作用也许并不大,意义在于让自己提前体验了一把大学的生活节奏。
至于推荐信,康奈尔夏校教授的推荐信不是很好拿,每个班都有3-5人的人数限制,剩下的大部分人只能拿到TA的推荐信,因为同学本身的水平都不低, 我们班的申请结果都不错,同学里有录了达特茅斯,康奈尔,UCB的等。
俄语的比赛我认为符合了明德对学生第二外语的期望,“二外”很符合明德的口味,但我也见到过没有“二外”被明德录取的,加上从高一到高二的口语银奖,看上去是一个能坚持做事的人。
实习方面,主要有两份,一份是在我们地区给古镇博物馆的文物电子化存档并发上Internet的工作,另一份是在NYC的中国园林做翻译及志愿讲解员,都是通过顾问老师找的。体会就是做博物馆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一些关于运营非牟利机构的要点,写在自己的简历上还是吻合我“随心而动”的个性的。
选校是确定关系
Ivy Day结束以后,我的录取季也到了尾声。尽管明德是我当时手上US News排名最高的学校,却没有立马做出决定,因为我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一方面接受文理学院特色的Liberal Arts教育的潜力,但另一方面也很不了解,甚至内心抗拒文理学院。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想到很多时候大学的独有氛围是很难从网上的资料中感受到的,便匆忙定了往佛蒙特的机票。
从佛蒙特州最大城市伯灵顿的机场降落,搭上学校派来的接驳车,我就感觉到了明德学院“隐于深山”所言不虚。校车在山谷农田中穿梭了足有四十多分钟才在翻过一座山后抵达了米德尔伯里镇,而明德还在镇后方的小丘上。
驾车的老伯的经历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明德对国际化的独特喜好:出生在土耳其美军基地,喜欢周游列国,却又心念“村”到不行的佛蒙特,在谈起佛蒙特的枫糖、牛奶时遏制不住脸上洋溢的喜悅。
米德尔伯里小镇带着新英格兰乡村独有的平易近人,学校的职工非常友好,在听说次日是我的生日后给我送来一份小礼物。当时正值明德的录取学生开放日,新生可以walk in自己想听的课了解平时的学习气氛,我选择的课是International politics。明德的学生们都相当nice,一旁的学姐一直帮我解答关于平日上课的问题。明德的学生平时学习压力都不小,像国际关系的课程基本都维持在每节课阅读30-40页的水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不错,比如说当我成功地回答了一个关于 post- colonialism的问题后,到school tour时遇到的同上一节课的学姐还能记住我是来听课的新生。
明德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当的不错,尤其是在校园东边的“At water Dining Hall”可以说吃出了五星级酒店自助餐的感觉,宿舍基本都是双人房,新修的“Bicentennial Hal” :一面落地玻璃直面佛蒙特和纽约的群山,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从三楼俯看下去如同巨幅油画。那时,我相信,我已经明了了明德的“vibe”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