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王舜又为王莽歌功颂德而上奏说:“我国老百姓们听说安汉公王莽不接受可以出一千辆兵车的封地,不接受万两黄金的彩礼。没有人不仰慕王莽的。蜀郡男子路建等人听说了此事,都停止了诉讼,惭愧地回家了。就是周朝的周公姬旦感化
为了显示自己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王莽提建议兴建明堂、辟雍、灵台。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是古代国立大学。灵台是周文王姬昌兴建的台,这里是指王莽仿照周文王建立的灵台。同时,王莽还建议为学者们建筑宿舍一万间,规模宏大。在太学里设立《乐经》必修课,并增加博士官员名额,每一经各五名博士学官。向全国范围征求精通一经,而且教授弟子十人以上的经学老师,以及藏有散失的《礼经》、古文《尚书》、天文、图谶、音乐、《月令》、《兵法》、《史篇》,并且通晓它们意义的人,都前往公车署报到。王莽收罗了全国具有特别才能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陆续从全国各地到达首都长安的有几千人之多。王莽都让他们到政府报道,并且记录他们的学说,打算让他们订正流传的错误,统一各种分歧的说法。王莽这种做法很得知识分子的心,知识分子们掌控着知识传播与舆论导向,对于巩固王莽的政治地位有好处。王莽需要这些学者与知识分子们为他作宣传,造舆论。
在教育工作方面进行改革后,王莽又把精力放在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工作方面。当时,网罗了治理黄河方面的人才有几百人。不过,这样兴修水利的工作,很多人的意见各不相同,所以,这项工作革新没有什么进展。长水校尉平陵人关并认为:“黄河溃决的地点,经常在平原郡、东郡这两个郡。原因是那一带地势低下,土质松软。据说夏朝开国皇帝大禹治理黄河水水患时,曾把这一带空出来,作为泄洪之用。水大时就泄向这两个郡,水小时就会干涸。这两郡之地是以后专门作为泄洪的地区。当然,这是上古时候的事情,到底事实如何,我们难以考察。通过考察秦朝与汉朝的状况,黄河在古曹国与古卫国的地域决口,南北相距不过一百八十里。我们可以把这一带腾空,作为泄洪之用,不再这一带兴建官亭、民居。”御史官临淮县人韩牧认为:“《禹贡》这本书有记载,说曾经有九条河流分黄河的水势。我们在曾经九条河流的故道上挖掘,就算凿不出九条河流,能凿出四五条河流,也能分黄河的水势,这对治理黄河是有所裨益的。”大司空掾王横认为:“黄河注入渤海的出口,比御史韩牧提出的要挖的九条河道地势要高。过去,降雨量多,再加上东北风老是刮,海水倒灌向黄河,逼着黄河向西南倒流,淹没了几百里的地段。古代九条河流的老河道,早就被海水吞没了。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本来是要黄河水顺着西山,流向东北。《周谱》记载;‘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可以说明现在的黄河已经不是大禹治水时,当年挖凿的老河道了。还有的是,当年秦国攻击魏国时,曾经决黄河的大堤,水淹魏国首都大梁城。黄河的决口继续扩大,根本无法再次堵塞。所以,我的建议是应该把住在黄河边平地的百姓全部迁移到高地居住。然后,开凿新河道,引黄河的水流顺着西山脚下,居高临下,向东北方向注入大海,就没有黄河的水患了。”另一个大司空掾桓谭,主持了这次治理黄河研讨会。他向少傅甄丰汇报说:“这些建议当中,肯定有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先详细研究与考察,然后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估计预算要花几亿万。而且这样大的水利工程,能安排很多无业游民就业。政府支出衣服与食物,来雇佣他们打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是可以继承大禹治水的伟业,并且发扬光大,二是可以为民除掉水患灾害。”王莽治理黄河的想法只是搞了一场闹剧,做了些表面工夫而以,没有实际的落实。
王莽并不真正关心老百姓的死活,治理黄河只是他忽悠全国人民的一个骗局罢了。他真正关心的是他的官职、爵位、名誉、地位,还有最高皇权。他的亲信们把他的政治戏剧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群臣们在王莽的暗中授意下,上奏说:“昔日周公姬旦代理周成王处理国政7年,国家的各项制度才厘订妥当。现在,安汉公王莽辅政四年,修建明堂等只用了20天,却大功告成。所以,应该把宰衡的地位,提高到诸侯王之上。”太皇太后下诏书说:“可以。”同时,还下命令讨论加王莽九锡的仪制。王莽奏请:将汉孝宣帝祭庙尊为中宗,汉孝元帝祭庙尊为高宗。同时,又奏请:“废弃刘询的父亲刘据的祭庙,不再修建。撤消南陵与云陵,改为两个普通的县。”他的奏请都得到了太皇太后的批准。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