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落第,以动心为耻父亲是状元,王阳明本人又聪明好学,用现在的说法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标准学霸的配置——先天遗传的好基因加上后天的努力。因此,大家对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都充满了信心。
果然,在弘治五年(1492)的浙江乡试中,二十一岁的王阳明以第六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风华少年,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的王阳明觉得踏入京城的上层社会指日可待。十二月,他顶着寒冷的北风离开余姚赶往北京,开始为来年的会试做准备。
弘治六年(1493)二月,王阳明首次参加会试,可是结果出人意料:他落榜了。不过王阳明似乎不以为然。《年谱》记载如下:
明年春,会试下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宰相李西涯戏曰:“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悬笔立就。诸老惊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王阳明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锋芒太露,不谙官场上的人情世故,一不小心招来了他人的嫉妒和打压。
落榜后,王阳明再次回到余姚老家。五个月后,王华被征召入京,王阳明随父亲再次返回京城,在王华的安排下,王阳明进入了太学。
1太学是中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后多有改制。从魏晋到明清,历朝历代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虽然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国家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汇集了全国各地有才华的学子,在太学学习的三年时间里,王阳明与程文楷、王寅之、刘景素等一批同学交游唱酬、讲学论道,醉心于举业和辞章之学,他的古诗词水平也越来越高,经常以才子的身份被邀参加京城文坛的聚会。
在学习辞章之学的同时,王阳明也继续学习兵法,原因很简单:明朝边关战事不断,朝廷隔三岔五收到告急边报,却经常为找不到合适的将才而发愁。王阳明为国征战的将军梦再次被点燃。他利用京城丰富的图书资源,到处寻找兵书研读,写学习心得,而且一有空就进行军事推演,甚至痴迷到在宴会桌上也经常用果核排兵布阵。正是因为这种疯狂的投入,王阳明的兵法造诣越来越深,这也为他若干年后的卓越军事成就奠定了基础。
三年的太学学习很快结束,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因有人从中作梗,他再次落榜。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除了竞争激烈外,还有一个可怕之处是时间周期长,每三年才有一次机会。从弘治三年开始准备乡试,到弘治九年第二次会试落榜,王阳明整整耗费了六年时间,这对一个风华正茂、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打击和煎熬,但倔强的王阳明不愿意向失败低头。一起参加考试的同学中有人因为落榜而感到羞耻,王阳明却安慰对方说:“他人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动心为耻。”细品这句话,在硬气的背后似乎还略带着一丝苦涩,王阳明的内心深处真的能做到不动心吗?
答案是否,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端倪。第二次落榜后(弘治九年),王阳明准备返回余姚,途中他顺道游览了山东任城(济宁)的太白楼,写下了一首《太白楼赋》,其中有这样几句:
吁嗟太白公奚为其居此兮?余奚为其复来?倚穹霄以流盼兮,固千载之一哀!
唉,太白公公啊,怎么住在这里呢?我又为什么要再来呢?倚靠着高高的天空,流盼不已,确实是千年才发生的一次哀痛啊……
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怀夫子之故都兮,沛余涕之湲湲。
唉!实在是世俗的嫉妒啊,前世的冤家实在固然已安排得妥妥当当。怀念夫子故乡啊,我的泪水涟涟而无法止住。
庙堂之偃蹇兮,或非情之所好。唯不合于斯世兮,恣沉酣而远眺。
庙堂正襟危坐啊,或许并不是感情所喜欢的。只是与这个世界相处得不好啊,就放任自己沉湎在幻想中而远望。
进吾不遇于武丁兮,退吾将颜氏之箪瓢。奚曲糵其昏迷兮,亦夫子之所逃。
进谏而没有遇到明君武丁啊,退隐时我将效法颜回用箪瓢度日。为什么在酒醉中感到迷茫啊?这也是夫子所逃遁的。
管仲之辅纠兮,孔圣与其改行。佐璘而失节兮,始以见道之未明。
管仲为纠辅佐啊,孔圣人因而改变行程。作为璘的辅佐却失去了节操啊,开始见识到道路并不平坦;
睹夜郎之有作兮,横逸气以徘徊;亦初心之无他兮,故虽悔而弗摧。
看到夜郎之诗作啊,横溢的才气在彭蠡湖上徘徊;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啊,所以即使后悔也不会摧折心志。
————————
在赋中,王阳明说李白和自己来此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受到俗人的嫉妒,不能被世间所容,心中郁闷,才登上此楼。在赋中他同时表明心志:自己不会为世俗所动,要退隐山林,寻找颜回之乐。王阳明这首赋明显是在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落第的愤懑,痛斥官场的黑暗。
1: 太学,或设太学、或设囯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