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谱讲读9 迁居绍兴,沉溺养生


  在王阳明“以动心为耻”的背后,却难掩他心中的那份失落,考场上的失利,再次促使他把目光转向了道家养生。

  王阳明考试失利,按照父亲王华的吩咐,回余姚筹办举家迁往绍兴的事情,顺便散散心。

  钱德洪在《年谱》中没有详细记载王阳明回老家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只是含糊其词地说了一句“是年先生谈养生”。

  不过,据1束景南先生考证,王阳明正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沉溺于道家的养生功夫修炼。王阳明此行大概经历如下:他九月从北京出发,十月经过南京,专门拜访了朝天宫道士尹真人。经束景南先生考证,尹真人又称尹山人,早年一直在京师传道,后云游到南都,就留在了朝天宫,因头发常年不打理,蓬头垢面,又被人称为“尹蓬头”,道家著名的《性命圭旨》就是尹真人的作品,王阳明在此期间学习的正是尹真人书中的“真空炼形法”。

  王阳明回到浙江后,奔波于余姚和绍兴两地,他在处理迁家相关事宜的同时,还在余姚的龙泉山寺组织了一个诗社,与余姚地方上的文人雅士唱和诗歌,以文会友。王阳明的文采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余姚诗人魏瀚向来以诗歌见长,被人称为才子,当时也恰巧辞官回到老家,每次诗会王阳明都拔得头筹,让魏瀚也佩服不已。

  在绍兴期间, 王家在东光相坊的新居很快选定建成。东光相坊是王羲之的旧居所在地,迁家于此,正是为了实现王华迁回先祖旧地的愿望。王阳明在办理迁家事宜的同时,也一直在绍兴周边寻找适合自己静坐修炼的理想场所,经过多次实地查看,他最后选中了会稽山中的“阳明洞”。

  道家向来有“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说法,一般是指历代道教得道之人居住的名山胜地。“阳明洞”隶属于“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一洞天,经典记载“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龟山白玉经》)。

  中医的经络理论中,手足的阳经和阴经统称为“六经”,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体。阳经包括少阳、太阳、阳明,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黄帝内经》认为“阳明”是“两阳合明也”,并且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在道家丹道典籍中,“阳明”一词常被使用,“阳明”又被称为“阳神”“纯阳”等,指修炼的境界。王阳明选择“阳明洞”作为自己的修炼场所,并自号阳明子,显示出他对道家养生的痴迷。

  从弘治十年(1497)底到弘治十一年(1498),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王阳明二十六岁至二十七岁,一有空就到“阳明洞”练习“真空炼形法”,对道家的养生术有了比较深入的体验。弘治十一年年底,因为要参加来年的会试,王阳明再次返回京城。

  1: 束景南:《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95-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