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社会责任型旅游企业的建议
企业是产业的细胞,是创新的主体,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大力培育既有商业创新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市场主体,让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旅游企业的理念、思维方式和基本职能,让社会责任型旅游企业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一,弘扬传统慈善与商业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与商业活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与商业文明。这是我国旅游企业坚持商业伦理、推动商业向善、践行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除了加大宣传和传承力度之外,还应结合当下实际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就形成了平等互助、友好关爱、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在传统商业文化中,“强能有所守”的自律诚信原则、“仁能以取予”的和谐共赢追求占据重要地位,信守承诺、坚持伦理道德、体现人文关怀、批判见利忘义、鄙夷不义之财等原则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二,宣传规章制度和标杆案例。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类法规、标准、指南的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知晓率。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公司法》、《社会责任指南》(GB/T 36000-2015)、《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GB/T 36001-2015)、《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39604-202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开普敦宣言》等。同时应加大对践行社会责任的旅游行业标杆与典型案例的宣传,为广大旅游企业树立榜样。除了港中旅、中青旅、携程旅行、这类大型旅游企业之外,还应发现、征集、遴选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中小微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优秀案例。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社会责任和负责任旅游理念源于国外,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早,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和经验。应依托科研院所、专业智库及相关机构,以实习考察、会议研讨、案例推广、课题合作、著作翻译等方式,加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例如,南非政府早在1996年就将“负责任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主导原则,发布了《促进南非旅游发展白皮书》、可持续旅游指南和负责任旅游手册,出台了《国家负责任旅游最低标准》,并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等地开展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探索标准管理和认证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导入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实施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或进行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来衡量企业可持续性的ESG评级。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长期性和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建议中国旅游协会成立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牵头制定旅游行业社会责任评价基本标准指南,指导相关分会制定景区、酒店、旅行社等类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配合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选择地处生态与文化敏感区域或社会舆论关注度高的要素行业(如OTA)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
第五,完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依托国资委、证券交易所、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对国有旅游企业和上市旅游公司践行社会责任的检查、指导、监督力度。探索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工作纳入旅游信用评价体系,支持获授“社会责任企业”称号的旅游企业在同等情况下优先享受各类奖补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建设的企业倾斜,切实构建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可以尝试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结果作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及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评定的重要参考或者加分项目,修订评定办法或细则时充分考虑社会责任这一因素。(首发期刊:李庆雷,王爱.对旅游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23-0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