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品读序
中条山客
【简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学者戴圣所编。是华夏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三礼有两说:一是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条山客 注1;)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大学问家郑玄先生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之名始于宋朝。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条山客 注2)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二是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三是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四是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具体到四十六篇,其分别是
(1)《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丧礼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论事,互不关联,显得结构零散,其中一些章节,义理、文采俱佳。
(3)《王制》记载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曾子问》记曾子与孔子之间有关丧礼及行吉礼时遭丧变故应如何处理的问答之辞。
(5)《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
(6)《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
(7)《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8)《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
(9)《郊特牲》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祭祀礼。
(10)《内则》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11)《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多为鲁人自夸之语。
(13)《丧服小记》杂记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
(14)《大传》杂记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16)《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17)《乐记》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
(18)《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
(19)《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
(20)《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
(22)《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23)《经解》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
(24)《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
(26)《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
(27)《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
(28)《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
(29)《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31)《奔丧》记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奔丧之礼。
(32)《问丧》记有关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的意义等。
(33)《服问》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
(34)《间传》记服丧者内心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丧服之礼。
(35)《三年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记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途。
(37)《投壶》专记投壶礼,记述主人与宾客宴饮之间:讲论才艺的投壶礼制。古代上流社会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投壶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38)《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由各种不同角度,说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为,藉以显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贵之处。
(39)《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
(40)《冠义》解释《仪礼·士冠礼》,进而说明冠礼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1)《昏义》解释《仪礼·士昏礼》,进而说明婚礼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团结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2)《乡饮酒义》解释乡饮酒礼的意义,进而说明乡饮酒礼促使体认尊卑长幼、慕贤尚齿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3)《射义》解释射礼的意义,进而说明射可以观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4)《燕义》解释《仪礼·燕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燕礼促使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及以威仪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义》解释《仪礼·聘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聘礼所以使诸侯之间交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46)《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
据传说《礼记》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的天道观】
第一,从天的自然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社会必然性有别于自然必然性的根据在于:人是天地的杰作和五行的精华。天地间,人最贵。人能够进行文化创造与交流而成为天地间最“贵”者。
第二,天对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天的超越性有二义:一方面,天虽包含客观必然性,但却不能仅同于客观必然,这是天作为价值源头的性质所决定的,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另一方面,尽管人道效法天道,天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对于人而言,天仍然具有其形而上的、同时也是“超验”的一面。虽然,一方面《礼记》贯彻了“天人合一”的思路,如《表记》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孔子闲居》:“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这是把“天”视为与人事具有相关性的价值存在,或解释为个体可以效法的榜样。从这个角度说,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参”,这正是《中庸》继承自周公以来“以德配天”思想。但是,另一方面,《中庸》又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里的“天”就有超越义。这是在讲“修身”与“知天”的联系,把“知天”作为“修身”的前提,与孟子“知天”不同。
第三,天道是人道之所从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样。在《礼记》中,天或天道虽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变而来的客观性原则,但却又是与人生世界相通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世间的“教”是效法天道。
天道既为客观必然性,则预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因而,人道并非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与自然必然不同的社会必然性。人道是需通过人事修为达到的、彰显德性而避免恶的自然必然性的活动。因此,天道在人事上不同于自然必然性,而是需通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的社会必然性。所以,《学记》认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云:“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大学》:“惟善以为宝。”
总的来说,《礼记》中“天”作为超越的存在是价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体之义,又可为人所“默识”、体认。就超越性上说,任何个我不是天;从内在性上说,人与天相通不隔。人与天的关系因而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本体上天人相通,而实践上人虽需体认但又要承认天的超越性的关系。
【礼制与刑律】
《礼记》中,刑律作为礼的补充,因道德性的礼发挥作用的方式受到限制。《礼记》认为,现实中有“以怨报德”的“刑戮之民”或“淫邪之人”,不可无刑。《王制》认为,即使是轻刑,也不能赦免。表面上看,礼与刑各有不同的适用对象,《曲礼》提出影响甚广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礼被认为实际起着或至少部分起着法律的作用。《曲礼》云:“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乐是刑罚的目的,而刑罚是礼乐的最后保证。《礼记》认为,礼起作用的方式与刑法不同。《经解》曰:“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的教化是细微的,禁止邪恶于其未形成的不知不觉之中。《礼记》仍继承发挥孔子“德主刑辅”思想,认为刑、政与礼乐的基本目的相同。《乐记》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四者都是为和同民心而达到大治的方法。但是,《礼记》认为,礼是“人道”之根本,刑罚不足使人保持耻感,所以,必以礼乐为先。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王道”政治。“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主张以爵赏为主,刑罚为辅,体现了儒家 “立教”为先之旨。礼治,根本上说是人治。《礼记》将礼乐刑政四者联结起来,肯定刑法之不可无,一定意义上是调整儒家法律及其哲学思想上的过于突出德治的偏失。儒家的社会现实,部分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上的,在对于刑法作用有保留的肯定上,又反映了其理想是植根于现实中的一面。
正如孔子弟子有子所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重礼节的应用,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礼记》通篇主题就是贯彻这个意思。
【礼记警句品读】
《礼记》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我在这里仅仅罗列数句,以飨阅者。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人与人之间,应当崇尚礼尚往来,如果总是对别人付出,别人没有任何的表示,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如果总是接受他人的馈赠,却从来不给予回应,这也是不符合礼仪的。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表记》】君子应当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都应当庄重、得当,这样就能保持自己的威仪。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弓弦只绷紧不放松,就算周文王和周武王再世都办不到,弓弦只放松不拉紧,也不是文王和武王的做事风格。应当张弛有度,该放松就放松,该紧绷就紧绷,这才是文王和武王遵循的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反省,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就激励自己不断学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当一个人富有之后,就会装扮自己的屋子;当一个人拥有德行之后,就会滋养他的身心。身心愉悦之后,慢慢就会变得心宽体胖。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太清澈,鱼就不会在里边生存,人如果对他人太过严格,斤斤计较,就不会有人跟随。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聘义》】一块玉,瑕疵没有办法掩盖本身所具有的光芒,光芒也同样掩盖不了瑕疵。人也是如此,就算一个人有缺点,也不能否认他的优点,也不能因为他的优点,而对他全盘否认,忽视他的缺点。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作为君子,不会夸耀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更不会主动推崇自己的劳苦功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璞玉虽然好,但是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有用的器具;就像一个人先天资质再好,如果后天不学习,那么也不会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一件事情,如果事前有规划,有准备,那么就有可能成功;如果没有事前规划,最终结果会失败。说话前定好要说什么话,就不会引发困扰;行动的时候提前做好规划,事后就不会内疚;提前规划好所走的路线,就不会迷失方向。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之心不可滋长;欲望之心不可放纵;向上之心不可自满;享乐之心不可无度。骄傲和自满,都是因为“自我”膨胀。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只能靠记忆和背诵去传授别人,这样的人是不足以成为老师的。不能理解,不足为人师。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礼记·曲礼上》】能在无声之中有所听闻,能在无形之中有所察见。 这里的意思为:没有听到父母说话,就知道他们想要说什么;没有见到父母身形,就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礼记》教导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孝顺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大孝是父母能受到尊重,其次是不能让父母蒙羞,再次就是能赡养好父母。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曾子认为,最大的孝顺就是对父母“尊重”。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礼记·学记》】德行很高的人,不局限于一种官职;最普遍的规律,不局限于一种器物;最守诚信的人,不用受契约的约束;天地四时变化 ,无须规划也会守时。点评:明白了这四项,就可以做学问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善于学的人,老师轻松效果翻倍,学生也感激老师;不善学的人,老师辛苦效果减半,学生还埋怨老师。点评:此处的“庸”训为“功劳”。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礼记·曲礼上》】人十岁时,称为“幼”,可以入校学习。二十岁时,称为“弱”,可以行加冠礼。三十岁时,称为“壮”,可以娶妻成家。四十岁时,称为“强”,可以任命为官。五十岁时,称为“艾”,可以主政一方。点评:《礼记》上提到的每个年龄该做的事情。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听众跟着他一起唱;善于教学的人,能使学生继承他的志向。点评:能“继其志”,就是善于教学。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优秀的冶工之子,一定会学缝制裘衣;优秀的弓匠之子,一定会学编织畚箕。点评:触类旁通。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君子传授知识,引导而不牵制,鼓励而不压抑,启迪而不说尽。点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善于教学的关键。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茍免。——《礼记-曲礼上》】面对财物,不拿不属于自己的;面对危难,不要随便逃开躲避。点评:处事方法。财人皆喜也;难,人皆欲避也。然不合礼仪规矩的财不取;面临困难,不合礼仪不避。
显然,作为华夏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力军的儒家,其学说有许多不尽人意或者说不合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礼记》中有许多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自己尽力分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下就不在赘述了。
《《礼记》新读》采用在下一贯的阅读古文的习惯,仍然按四段式编排:【题之意】,【原文】,【今译(仅仅意译)】,【评点】,不在文字细节上做过多的纠缠。不过,评点采取的是可有可无方式。请阅者谅解。
2023年9月21日星期四,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