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谈问题,爱谈进步、倒退、发展、停止这些概念,每当我看到这些概念时,就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就整体、长期和究竟而言,文明、文化、社会、历史等等,怎么会有进步、发展和倒退、停止这些情况发生呢?人类处身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只是“无常”,只是变化。变化的最高法则是矛盾、循环、平衡,要看透人生和历史必须以“循环”作为视点,前端是矛盾,结果时平衡。
社会变迁是人生折腾的放大,人生过程是循环折腾,社会变迁也是循环折腾。社会由自利者组成,自利折腾构成了社会的运行框架和实质内容。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这个运行框架总是建立之后早晚要毁掉,而毁掉之后又须早晚要重建。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社会主义也不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人生、社会的折腾总是在变换着“玩法”,若是人们把所有“新社会”玩腻了,说不定也会重新拾起“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来玩玩。我们以为什么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永久形态,那就跟秦始皇想把帝位传之万世一样愚痴了。人世无常,社会不断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变”的是外表,超力植入人体的自利本性并没有“化”掉,真可谓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只是外观、表面。
人生的每一种“玩法”无所谓先进、落后之分,只有好玩、不好玩之分。先进、落后的概念,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的僵化知识、固定原则和某些专业技术准则来定义和确证的,这些名词全是人“心”的概念玩法。一般来讲,在“讲—吵—打”方面占优势的社会群体会支配着“真理”,然后用“真理”来定义进步、发展和倒退、停止这些概念。一般人对历史的基本观点是进步、发展,我想说,这个进步、发展的观点,是狭隘知识折腾的产物,而不是整个历史的真实。整个历史的真实,是人生、社会循环进行的“讲—吵—打”折腾,无所谓进步、发展。所以人是在概念中兜圈子,这是知识折腾的最大循环。
整个一部人类的历史,都是循环折腾的生动写照。拿时髦的诚信文明这个题目来讲吧,春秋以前的战争重信轻诈,以后至今的战术观则以情报为要害,强调知己知彼、出其不意,如《管子》所说“善用兵者,无沟垒而有耳目”。著名兵书《孙子》则更是认为,战争纯粹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游戏,“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韩非子》也说“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因此出战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请问这个战争的文明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商朝前期的老臣伊尹立太甲继承王位,太甲继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就把太甲放逐到王都郊外去改造,自己代行天子职责。在伊尹耐心开导下,太甲经过三年改造后悔过自新,于是伊尹便迎太甲归朝,把王权交还给他。今天世界上的政治家能有这样的公心、襟怀和诚信吗?那么诚信文明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奴隶社会的商王武丁能够冲破阻碍,破格重用奴隶出生的傅说为相,今天的政治家和公民社会能够做到这样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吗?用人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这个文明发展了吗?人类历史上倡导“仁政”、“德治”最卖力、最有效的伟大孔子刚刚去世,在他曾经游历“传教”的土地上,就出现了二百年“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的战国厮杀,怎么能说历史是一种进步呢?历史在进步,怎么会出现残酷的世界大战呢?尚若我们从文明和历史的某阶段、某方面来看,的确会呈现出普世公认的进步、发展现象;但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文明、历史,其间充斥的只有矛盾和循环,循环之后实现平衡,然后平衡又被矛盾打破,然后又开始循环……这就是历史。
从长期、整理来看,即使我们竭尽最大努力去弘扬仁政、德治思想,也无法改变人类历史的循环折腾。短期、过程和细节能够改变,而总体和长期中的循环趋势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就是把中国儒家的仁政和德治思想,列为全人类的第一必读书、第一必修课,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必然是——短期中无疑会出现一种和平新气象,但从长期而言,暴政和厮杀仍然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日本是历史上崇拜和接受中国道德文明最多的国家,可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块充满“进步”、“文明”的国土,还是出现了烧杀奸淫几遍亚洲的民族兽兵。德国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理性的民族,可是二十世纪初叶,几乎全部国民都变成了任性的刽子手。这怎么会是文明和历史在总体上和长期中的进步、发展呢?人生、社会的内容和意义是循环折腾,只要超力植入人体的自利和争夺本性不变,人类生活就永远是一场和平与战争、建设与破坏交替进行的循环折腾。民族、国家和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永远是在兴旺与衰败之间来回地循环折腾,一如《庄子》所说“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整个地看人类社会的折腾过程,无所谓进步,也无所谓倒退,过程的展开只是一种变化,“无常”(佛家语)地循环着的变化。
从时间上的某个阶段、从空间上的某个局部来看,进步、发展是有的;但从长过程、从整体全局来看,则是一个循环。我们研究《易经》、《道德经》会发现,我们今天这个人类,少说也是第二季了,还有人说是第四季了,《易经》就是上一季人类留下来的。可能《圣经》的部分内容,也是上一季人类留下来的。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有记载,地球人类曾有一次被洪水淹没的灾难,诺亚一家按照上帝的指示,建成诺亚方舟(Noah's Ark),诺亚与家人载上各种陆地生物,躲避了一场大洪水灾难,为灾后的地球留下各种动物和植物种子。那么在中国这个土地上,也是因为类似的灾难,或者类似恐龙被灭绝的那种灾难,上一季人类给下一季人类的孩提时代留下了《易经》。本季人类吸取了教训,也要给下季人类留下点什么。根据联合国计划,挪威政府与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The 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投资上千万美元,在离北极点一千公里的挪威斯瓦尔巴德岛这个距离人类活动偏远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又名“世界末日种子库”、“世界末日种子银行”、“植物诺亚方舟”。本季人类很聪明,要给下一季人类留下种子!本季人类面临的末日危险,完全是本季人类亲手造成的,这就是核战争和环境破坏。所以我们从整体看,从长过程看,人类历史它是循环的。人类在高度发达的科技中灭亡,然后又从一切被毁掉的原始人类开始循环。
这个循环可以打一个比方,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来描述。其实佛经里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冯学成大居士在《心的世界》一书中,讲了一个一粒豌豆的故事,这是循环最好的比方,也是最好的实际例子——一粒豌豆在土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不满意(每一次不满足都是矛盾),它说:“我就如此可怜和渺小吗?我为什么要生活在黑暗而不追求光明,显现自己呢?”于是这粒豌豆在土中不停地挣扎,一场大雨之后,豌豆吸饱了水,撑破了束缚它的那层皮,上面绽出了芽,下面生出了根。(这是它面对矛盾完成第一次小循环,而实现了平衡)“我终于解放了,自由了,我要继续奋斗,冲出这地狱中的黑暗。”豌豆根在土地中不停地吸收营养,豌豆芽也不断向上生长,终于冲出了土层,见到了阳光。(这是它面对矛盾完成再一次小循环,而实现了平衡)“多幸福,外面的世界多宽敞啊。”在饱览阳光下的丰富景观之后,豌豆为自己的贫乏感到羞愧:“我就如此单调么?不行,要努力奋斗,要表现和成就自己。”豌豆的确不凡,通过自己的奋斗,小小的芽变成了茂盛浓郁的藤林,并开放出无数灿烂的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是它面对矛盾完成第三次小循环,而实现了平衡)豌豆为自已的成就感到自豪,但立即又有了新的不满,“开花不结果算什么呢?辛劳一生总应有个好的结果吧!”于是豌豆花变成了豌豆荚,豌豆荚后来当然成熟了。(这是它面对矛盾完成最后一次小循环,而实现了平衡)“我太累了,该休息一下了。”一阵风吹来,干透的豌豆荚发出了一连串的爆响,于是无数的豌豆就落在土中了……(这是它面对矛盾完成一次大循环,而实现了平衡)
人一生,或许整个人类,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完成一粒豌豆的循环。但在我们今天的人类,的确是在发展进步的。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凡尘世间看,这是肯定的;从世出的角度看,则非如此,一切所谓发展都是心造的概念。
我一直有个念头,想写一篇小说来说明循环,这篇小说的脉络是这样的——人类一开始就生活在飞船时代,然后依次出现飞机、汽车、火车,被认为是很大的进步;然后出现牛车、马车,被认为是更大的进步;然后飞船、飞机、汽车、火车、牛车、马车全部消失,人类外出全靠步行,又被认为是最最了不起的进步!同样人类一开始就生活在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然后出现电视机、收音机,被认为是很大的进步;然后出现报纸、杂志,被认为是更大的进步;然后电脑、互联网、电视机、收音机、报纸、杂志全部消失,人类开始结绳记事的时代,又被认为是最最了不起的进步!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人类从吃山珍海味,到吃家常便饭,到茹毛饮血,都被认为是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从住高楼大厦,到农家小屋,到露宿洞穴,都被认为是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从穿绫罗绸缎,到衣衫褴褛,到一丝不挂,都被认为是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哈哈!
所以人是一种心理、观念的动物,发展什么,只是一种“玩法”而已。这我让我想起《五灯会元》中的寿宁善资禅师,他说“不识本源,迷其真觉”的凡夫啊,总是“逐境生心,徇情附物”,就是生出这些发展、进步的概念来了。如果能像我拟写的小说那样“一念情忘,自然真常体露”,看透之后有什么呢?不过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或者就是老百姓俗话讲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循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