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吉光

山东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现供职于上海银行战略管理部。曾经在《国际金融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导报》、《经济学消息报》、《中国改革》、《中国财经信息资料》、《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前沿》等经济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著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城市商业银行路在何方》等著作,参与编写“走进现代商业银行丛书”(分为《现代商业银行基础》、《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和《现代商业银行管理》)。

寻找地方金融发展之路


寻找地方金融发展之路

 

——为张吉光《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作序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地方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全球正深陷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景扑朔迷离。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以省域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勃勃生机,新的国内外形势使地方金融的下一步改革与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地方金融正处于最关键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亟待抉择。张吉光同志的新著《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

Read more

邮政储蓄“对冲”货币政策效用?


自2003年9月1日央行推出邮政储蓄改革的新方案,邮政储蓄彻底改变了原来那种长期被人诟病的“只存不贷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其吸收来的资金除转存人民银行之外,还可用于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与中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承销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等。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在给邮政储蓄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邮政储蓄推动了市场化的边缘,使其业务发展日益受到货币市场走势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货币市场走势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而在我国,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效用发挥的主要传导...

Read more

国内银行为何操作风险大案频发


国内银行为何操作风险大案频发
作者: 张吉光
 

2008年下半年,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监管机构前瞻性地向国内银行业提出预警,“要高度关注经济下滑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案件上升势头”。尽管如此,2009年上半年国内银行业仍发生多起操作风险大案。诚然,上半年操作风险形势的恶化与经济下滑导致的社会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的恶化不无关系,但外部环境只不过是诱发银行操作风险的“催化剂”,更深层次的原因仍在于银行内部因素,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从这一角度来说,彻底改变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屡禁不止、大案频发...

Read more

贷款受托支付:信贷资金入市终结者?


 

贷款受托支付:信贷资金入市终结者?
张吉光
在宏观经济尚未企稳回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银行信贷资金创纪录的天量投放,而民间投资并未有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是股市房市的快速上涨,而上市公司业绩并未全面好转;人们自然很容易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得出“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的结论。关于信贷资金是否进入股市的争论也成为2009年上半年最热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银监会先后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出“贷款人受托支付”。其意图十分明确,直指信贷资金违规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