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海民

从事钢铁产业发展、钢铁市场和钢铁企业成本、财务、税务研究。关注时政,关切民生。

房价与绝对地租、级差地租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刘海民

    近日看到三则消息:一是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位于南三环的某块限价房用地预计房价在8000元/平方米左右,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二是位于北四环外拟用作限价房的“南沙滩地块”,5月份网上竞价最高出价5亿元(笔者按消息提供的可建1100套平均90平方米计算,平均每平方米房子的地价为5050元。当然,如用于“限价房”,地价或许会低于5亿元);三是厉以宁说江西某县房价只有800元/平方米,由此否认房地产普遍存在泡沫之说,但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某网友批判。

   于是我...

Read more

房价上涨:成本推动还是需求拉动?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刘海民

 

国务院发展中心有关报告指出,需求并非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细看其论据,原来此说源于“十五”时期土地成本上涨的速度快于房价上涨的速度这个“客观事实”。确实,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的数据,住宅用地交易价格环比指数自2001年起开始高于房价指数,尤其是2003年以后地价加速上涨,到2005年地价累计上涨了52.3%,超过同期房价累计上涨32.84%19.9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中心报告引用的是至2004年的数据,结论与本处相同)。

根据经济学原理,通货膨胀理论上可分解为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大...

Read more

北京与巴黎房价究竟怎样比较?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刘海民

关于巴黎房价高低,近期媒体发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刘植荣的文章,以巴黎房价与最低工资标准相比,认为巴黎房价大大低于北京;另一些报道则说巴黎房价高得让人无法承受。(参见后附的几篇报道)

从引用的数据看,两种不同观点的数据比较一致,即巴黎平均房价大约5000欧元/平方米(附件1和附件2);最低工资约为1300欧元/月(附件1和附件6),约合1.96万美元/年(2005年欧元对美元平均汇率1.2558);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报道推算,巴黎“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应为1700欧元左右(附件2),约合2.57万美元;根据《经济日报...

Read more

房价上涨并未超过人均收入提高


 

房价问题讨论之二:房价上涨并未超过人均收入提高

 

刘海民

 

在《房价问题讨论之一:台北香港房价与大陆比较分析》中,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房价会与人均GDP(当然最好用人均收入作比较,但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保持某种比例关系;如果人均GDP不断提高,要求房价不上涨,是不现实的。现从动态角度再谈谈我国房价问题,供大家参考。有哪位不同意我的观点,敬请反驳,我愿意与你讨论,但希望拿出论据。

以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2005年的10493元,累计提高67.1%;按可比价...

Read more

对“十一五”宏观经济走势和钢铁需求的几点看法


 

对“十一五”宏观经济走势和钢铁需求的几点看法

刘海民

1.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和“十一五”的走势展望

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是世界各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过了三个经济周期:第一个周期为1978-1984年历时6年,第二个周期为1984-1993年历时9年;第三个周期为1993-2004年历时11年,目前处于第四个周期的初期阶段。从周期波动形态看,前两个周期的波幅较大,周期较短,第三个周期自9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相对平稳,周期波幅减缓,周期时间延长。

根据对改革开放后三个周期波...

Read more

台北香港房价与大陆比较分析


房价问题讨论之一:台北香港房价与大陆比较分析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刘海民 [email protected]

 

 本人以研究钢铁为业,而钢铁与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与房地产有关,于是自然也就关注起房地产来。关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泡沫大小,是目前热议的焦点之一。近日收到台湾元大证券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有台北和香港平均房价与人均GDP的比较数据。这个报告是有关2006年下半年经济运行的,因此我认为它反映的应该是近期的情况,有助于我们对房价问题的认识,特提供给关心房价问题的各位同仁参考。

 

以下比较仅引用元大证券报告中关于台北和香港的...

Read more

试论供求关系与价值(价格)决定


一、从客观规律及其作用形式谈起
    从一般意义上讲,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这至少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中,几无异议。但对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尤其是在供求不平衡条件下,例如供大于求条件下,未能实现的那一部分(可能是没有销出的一部分商品,更多的情况则是由于降价销售,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与交换价值的差额),究竟是已形成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还是根本就没有形成价值?对此的争论曾一度成为《资本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称作"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争。与此相关的是:某种商品在供不应求条件下实现的总价格大于其社会价值(或生产价格...

Read more

总裁修养:十思疏的启示


  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镜子的魏征,曾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疏,谏议皇帝欲成千古大业,须思考十个方面的问题。李世民视之如宝,常常反省自身,延用不误,终成千古一帝。细细思量这十项思考,对企业老总也不无裨益。

  第一项思考: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老子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一个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俗话讲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为企业负责人要能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不要在实力不足的时候,过分放纵,一味求高求快求大,结果反而将企业整死,或者将自己弄到万劫不复的地止。

  第二项思考: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老子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作为企业老总,如果...

Read more

两会代表委员和媒体人不要盗用“中低收入”的名义


说实在话,这次个税减除费用额提高1000元,本人每月可增加收入200元。200元虽然富不了我,但我凡人一个,跟钱无怨无仇,多了总比少了好。
 
而作为一个自认为还有一点儿良心的学者,还是为社会舆论倾向惴惴不安。我认为费用减除额提到3000元,使应税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例由目前的28%减少到12%,已经大大削弱了个人所得税这一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调节贫富差距税种的功能,如照某些人的意见提高到5000元,将使应税人数比例降低到3%,那还不如干脆不要征收这个税了!
 
因此,我在人大网站征求意见界面提了如下几个建议,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nb...

Read more

统计数据否认不了“国进民退”


    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宇教授的访谈录:“国进民退”,不符合事实。张教授使用谁都知道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比例下降,非国有企业比例上升,证明不仅不存在“国进民退”,相反还存在“民进国退”趋势。教授的观点并不新鲜,今年“两会”期间政协会议发言人赵启正先生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均有过类似表述。
    当你去看医生,医生说“你气色很好,所以没有病&rdq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