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秦晖

  秦晖(1953年1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92年起)、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1994年),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80年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 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

“重估郎顾之争”答客难


 ——新一波国企改革热议中的10年回顾

 

20年前,中国的企业改革开始从“放权让利”、“双轨制”、“公企私包”发展到以“产权明晰”、“身份置换”为话题的产权改革阶段。10年前,已有产权改革的利弊引起的争论因一位港台背景学者指名道姓挑起一场著名案例之争而迅速升温。自1993年在《东方》创刊号发表《“叶启明现象”辨析──国有资产产权改革中的“自购自”问题》起,笔者先后参加了(如...

Read more

中国不可能步苏联后尘


 

    提要:23年前,苏联爆发了“八·一九事件”,这次政变虽然仅3天便以失败告终,却成为4个月后苏联解体的导火线。时至今日,仍有当许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也将步苏联后尘”这样的话题。在《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修订版)》中,秦晖认为:虽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但两边各自内在的差异非常大,因此,中国与东欧的问题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以下是书中节选:

 

其实东欧与中国两边各自内在的差异都非常大。像东欧两个历史与地域都很接近的...

Read more

美国民众福利依赖中国


         10日下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经济学家秦晖在大午集团三十周年庆专家论坛上做了主题为“21世纪的全球化困境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表示,西方政府之所以大多债台高筑,是因民众希望高福利+低税收模式,左派 (主张大政府,高税收高福利)右派(主张自由竞争,低福利低税收)为讨好民众,在政策执行中往往只能执行对民众有利的一半。

 

秦晖表示,这样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模式按说并不可以持续,在冷战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因全球化在最近20...

Read more

君子、小人和恶人


 

“小人”不同于恶人

 

关于范美忠先生言行的争议已经热闹了一阵子。这个争论涉及到道德与权利方面的一些根本问题,不能仅以“新闻”视之。所以在各种观点已经交锋一阵子后再来回看,还是令人感慨。

 

这场争论的由头是范先生的“行”与“言”,我们先来看看前者。

 

据其自述,范美忠先生在地震发生时没有救护学生而自己先逃生了。仅就此而言问题似乎很简单:这一行为确实一点也不高尚,但也谈不上多么邪恶或卑劣。至少,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损人利己之徒难道少吗...

Read more

上世纪90年代的农民非农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地比例矛盾加剧,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以及有关政策的相对放宽,农民异地就业引起的劳动力大流动现象日益引起关注,并逐渐成为继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第三次农村改革大讨论的焦点。近来有种说法认为农村改革“第三波”是所谓“农业产业化”。但“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目前内涵不明,而且就其对城乡两方面的整体影响而言也远不如农民流动大。实际上,目前被视为“产业化”内容的一些举措,如以公司加农户方式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等等,若要推广都必须以形成要素市场为前提,而农民&...

Read more

不仁不义的帝制和亦道亦德的宪政


向往“飞天”的传统

 

过去人们争论“中国古代有没有某种传统”这类话题时,往往混淆两个问题,其一是国人有没有欣赏这东西的价值观基础,其二是这东西是不是国人发明的。这两者绝不是一回事。比方说,很多民族(包括我们的祖先)都有“飞天”的美术或传说,体现出人类对飞行的憧憬(即所谓价值观基础)。但你不能说他们就是飞机的发明者。反过来,你也不能说由于他们没有发明飞机,就证明他们的“传统”排斥飞行,或者证明飞机不适合这种“文化”。没有发明飞机的人就不喜欢坐飞机?这不是岂...

Read more

中国帝制史上灭绝人口的周期性浩劫


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可以说是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的

 

    大灾难的形成机制

 

    与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以后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时,“秦制”不像“封建”那样领主林立多内耗,因而可以多次取得“大国崛起”的成就。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说“鸦片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今天流传甚广,我以为...

Read more

大国、强国、现代国——关于“崛起”的讨论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去年一部政论片《大国崛起》引起了国人对大国、强国的讨论。有人说强大的政权对全球性的影响力是成为大国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富足的经济才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大国崛起》是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并探究了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我们中国单纯从人口和面积上来讲,都...

Read more

乌克兰民主政治的艰难历程


曾因2004年“橙色革命”令全球关注的乌克兰近来又出现惊人的政治剧变:去年11月21日因亚努科维奇总统中止“入欧”进程而引发的大规模抗议,即“欧罗迈丹”(Euromaidan,由“欧洲”和“广场”两词根缀合成的一个新词,目前它已经进入英、德等语)运动在3个月间愈演愈烈,发展成全面反对亚努科维奇政权的群众性街头运动。

 

头两个月运动还是和平进行的,各方都能保持理智和克制。但进入2014年后便逐渐失控,1月22日示威者与警方在基辅格鲁舍夫斯基大街的冲突开创了...

Read more

怎样才算是儒家?


  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都生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发生最剧烈变化的“周秦之际”,对于这个时代的变化,他们都觉得是礼坏乐崩、山谷陵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此他们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

  孔子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三代”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