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丁学良

丁学良,出生于皖南农村。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虽去国经年,仍然抱着有朝一日回国内最好的大学执教的一线希望。

<在德国有知音 -- 成立一个新的联合国机构>


<在德国有知音 -- 成立一个新的联合国机构>

丁学良按:   我于2008年10月20日接受德国大报 <法兰克福评论报> 长篇采访时,  提倡成立 "联合国金融安全理事会", 以协调监管全球化条件下的重大国际金融风波, 推进国际经济次序的公正和相对稳定 (腾讯网,  新浪网等为我开的博客里, 均有那次对我采访的报道之中文翻译). 2009年1月31日, 德国总理正式提出这一方案.

德國總理梅克爾倡議成立

聯合國經濟理事會

("中央社"記者 林育立 柏林2009-01-31日專電)德國總理梅克爾昨...

Read more

丁学良:好烟草是霸道的东西


丁学良:好烟草是霸道的东西

《尝到好烟草才知道此前抽的都不算烟》

《南方周末 -- 名牌》杂志编辑 严晓霖硕士 采访 丁学良博士

{ 严晓霖硕士:丁学良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亦是不随俗流的玩家。你说他喜欢谈政治论国事,他却说自己更喜好评美味讲故事。这里就是一则他当年“寻烟”的轶事。文中的“我”,乃是丁学良本人。}

那是1985年的秋天,波士顿的天气渐渐转凉,路边树上的叶子已变成了金黄。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坐地铁从哈佛广场到麻省理工学院前面的一座桥,桥下是查尔斯河。学建筑的人都知道,从波士顿市区沿着查尔斯河往阿林顿镇方向,就等于在北美的建筑史中行走。我走的方向顺着时序,建筑风格...

Read more

爱管闲事的国际 NGO


爱管闲事的国际 NGO

你很难躲开这些爱管闲事的国际 NGO

[ 丁学良按:我在“悬在海外中国企业头上的四把刀”的评论中(收入本博客),特别强调在海外经营的中国工商界团体和个人,不能无视国际 NGO 的爱管闲事的种种活动。上个月我在东南亚边境地区作调研,又遇上这类爱管闲事的 NGO 成员,多数是在校的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向我提供了很多相关信息,因为他们发现我也是一个绿色主义者,关心环保。我们讨论的是地震活跃的跨国界地区的水坝万一出了事,有可能导致的国际争端。

监督野生动物交易活动的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发表报告说,在越南进行的持续不断的象牙交易活动正在严重威胁野生大象在东南亚地区的生...

Read more

对付官僚腐败和特权的四种办法


对付官僚腐败和特权的四种办法

丁学良 FT 专栏
  
检视过去的二三十年,你会发现对于中国重大的社会现象,中国国内的“左派”与自由派之间,可以说在一切问题上都针锋相对。但有一点很奇怪,两派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却有颇一致的观察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在哪个问题上?在中国的官僚特权和腐败这个问题上。二者基本上都认定,近来的二三十年,官僚特权和腐败愈演愈烈。

这个一致可以从最近网上广泛传阅的两份材料上看出来。一份是由一个宣称成立于2008年12月26日,即毛生日的所谓“中国毛主义党”发出的“告人民书”。海外媒体说,该宣言不仅在网上传,还被印成传单在上海(不要忘了上海是文革发源地)等城市...

Read more

缅甸医生教导我:鸦片是吃的,不是抽的


缅甸医生教导我:鸦片是吃的,不是抽的

丁学良博士 专栏   (严晓霖硕士 整理)《南方周末 -- 名牌》杂志

最近我刚从东南亚考察了一圈回来。现在的东南亚的很多地方,特别是边境地区,与上世纪末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秩序不像从前那么乱了,同时也就意味着,奇奇怪怪有趣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越来越走向常规,与所谓正常社会的

差别越来越小了,越来越少了“雷”效果的刺激。

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常去东南亚做调研。有一次接受委托去考察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国交通系统涉及的区域政治秩序是否稳定,大的交通项目若是铺开建设是否可行。需要从云南出境,经缅甸走两三个国家一直往南到出海...

Read more

大学生就业难,要分开急性病和慢性病


大学生就业难,要分开急性病和慢性病

 

丁学良

 

(网易高级编辑郭泰根据口述整理,未经丁教授审阅)

提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要把哪些是慢性病,哪些是急性病分清楚。对于急性病,只要能解决大学生的肚子问题,只要不违法,什么方法都行,但救急的措施不能长期实施。不解决中国高校专业配置、中国经济发展和职业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浪费资源浪费人生的问题就将始终存在。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慢性病而不是急性病。

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既有长期的问题,也有金融海啸导致的紧急问题,既有慢性病也有急性病。解决就业难,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韩国的经验教训。

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的...

Read more

丁学良:重建“还债”的改革观


丁学良:重建“还债”的改革观

《“还债”观在中国要重新拾起》

丁学良 FT专栏

{ 要扭转当今很多民众对“改革”措施的负面看法,就应该重拾早期部分中国高层领导人具备的“向老百姓还债”的改革观。}

中国“两会”前后,国内记者公开场合提出的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有啥“改革新招”出台?而现实生活中,普通中国民众很多却不再对改革寄予乐观期望。前不久一次国际研讨会的休息间隙,清华大学两个博士生问我:为什么这些年来对“改革”两个字反感的国人越来越多?“改革”似乎变成了一个负面的东西?

我反问:你们啥时候开始发现“改革”在引起公众的反感?主要是在哪些阶层中获得这个印象?他们说,我们开始时接...

Read more

丁学良:将特权摆明处建立可执行的反贪制度


丁学良:将特权摆明处建立可执行的反贪制度

作者:丁学良

在通俗的理解中,特权和腐败总是连在一起。这种认识既不够准确,更不够深入。从观念上区分开两者,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比较客观地对比改革前后,更有历史感地看待迄今三十多年的得失。我耳闻目睹的最流行说法之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即使其他方面很差,至少有一点比现在好多了,那个时代没有腐败,现在则腐败得不得了。真是这样吗?

从社会科学比较研究的角度区分特权与腐败,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有助于在反腐败的制度设计上,找到一些更有效的办法。

特权不公平,但更易于控制

讲反腐不能太哲学化,要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特权”英文是privileg...

Read more

丁学良: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是术语上的误读


丁学良: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是术语上的误读


学良 答《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评论员 周慧兰》

您如何看待国内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教育在作为公共产品和产业投资之间如何寻求平衡?

    丁学良:国内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是一个术语上的误读,“教育产业” 这个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也即 education as an industrial sector, 它并不等同于教育的“商业化”即 commericalization of education。我们所要反对的是教育“商业化”,特别是要反对公立教育的商业化。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产业,就像公共行政...

Read more

中国在G20峰会上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秩序?


中国在G20峰会上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秩序?

 

丁学良 回答美国记者问题:《中国如何在G20峰会上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秩序?》

 

美联社认为,中国对于在G20峰会上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秩序,正表现得非常直率坚决。

  《中评社》香港2009年3月28日电(记者 苏楠编译报道)

     G20峰会举行在即,美联社发表分析文章说,中国对于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秩序,正表现得非常直率坚决。

     中国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全球储备货币,是在警告美国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