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党双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安康学院客座教授。1991年任省农业厅综合处副处长,1994年任综合处处长、政策法规处长。2002年在深圳市龙岗区挂职。1992年秋、2001年春在省委党校学习,2010年春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2019年秋在中央党校学习。2003-2007年任宝鸡市市长助理。2007-2011年任宝鸡市委常委兼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2011—2018年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现任陕西省林业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曾致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破解“三农”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机制体制,推行星级管理。推动城乡制度并轨,创建新型城乡关系。近年来,关注生态演变,倾心增加生态生产,着力树经济、树生态和树文化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创建秦岭学知识体系,推进大秦岭保护。先后出版《秦岭简史》《学习力》《中国树文化》(四卷本)《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三农”治理策论》《知识农业与农业转型》《中国秦岭》等著作。在国内外发表上百篇有关大秦岭、学习力、城乡制度并轨、生态空间治理、农业空间治理的文章。先后在外交部、美国耶鲁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省人大、省检察院等单位专题报告近百场。

林政工程之变


  生态建设工程是生态保护修复的硬举措,也是各级林政的硬任务。数十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生态工程,推动了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数万亿巨额投资转化为今日之绿水青山、江河安澜。回顾我国生态工程历程,从中可以感受由生态修复为主向生态保护修复并重发展,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发展,从单项工程向复合工程发展的历史之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极为严峻复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沙灾、旱灾、水灾频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就像一把悬头利剑。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克服财政紧张、物质匮乏等困难,投入大量资金,启动...

Read more

林政问题之变


  问题,就是矛盾。毛泽东早就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准确表达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林政,原本是狭义的林业行政,现在是广义的林业行政。前者称“小林业”或是“小林政”,后者则称“大林业”或是“大林政”。由“小林政”到“大林政”,乃林政之变。新时代林政是“大林政”,涵盖林地、草...

Read more

林政生态修复之变


  生态修复是21世纪中国时代新词。生态修复就是填窟窿、补漏洞,让生态空间恢复如初,走上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主导了21世纪初期20年全球增绿进程,创造了生态空间绿色革命奇迹,刻录了生态修复的历史印记。中国林政承载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修复任务。

  生态修复曾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式打开。新中国建立之初,祖国山河千疮百孔,到处可见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只有8.6%,降至历史最低。“缺绿”是新中国生态“硬伤”。让荒山秃岭披绿装,实现祖国大地“绿起来”,是新中国建设的...

Read more

林政目标之变


  与一个人需要理想信念一样,一个组织需要目标愿景。理想信念是坚定而执着追求想像中的美好未来,维系人生奋斗的精神图腾。目标愿景是希望未来的情景、愿望实现时的情景,引导组织前进、事业发展的精神路标。新中国林业部首任部长梁希院士,曾为中国林政描绘了一幅瑰丽的目标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30个字,成为一代又一代林业人不懈努力、苦苦追求的职业理想。

  林政治理是永恒的事业,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林政治理目标,具有显著的人民性、时代性、阶段性。新中国林政已经走过四个阶段:

  以“采育并重”为主要目标阶段。...

Read more

林政“碳”之变


  生态空间提供着诸多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碳汇功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升级,国内“双碳”战略实施,如何建设“绿色碳库”,提升生态空间碳汇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林政治理的新机遇新挑战。

  生态空间是生态系统载体,也是“生态容器”。生态空间里面有山有水有土壤有空气有阳光,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有多样化的生物体系、生态系统,以及多样化生态功能——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生态系统是生态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总...

Read more

林政生态保护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林业就是要保护好生态。从新中国初期,立足林地,保护森林,到当今新时代林地、草地、湿地、荒地沙地、自然保护地“五位一体”,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一大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始终是中国林政不变的初心使命。

  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林垦部,确定“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工作方针。1950 年第一次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确定“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工作任务,首次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1956 年,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森林工业部(1958年并...

Read more

迎新年致绿军


  今天,我们以极为特殊的方式迎接年轮转换的时刻。天寒地冻,秦岭冰封,有人下沉社区、与逆行者合力奋战在新冠疫情防控前沿,有人居家办公中枢畅通、以静制动默然抗疫,有人在围剿松材线虫病疫情阵地、执行彻底清剿疫木的重任,有人在森林草原防火一线、随时阻击火险火患……“战地黄花分外香”,无论身在何处,顺境逆境,生态绿军战士始终保持了“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本色。

  过去的一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我们按照“迈好第一步、挺进深绿色”的总体部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

Read more

中国林政之变


  变,事物发展的一种常态,也是一种辨证逻辑思维方式。2021年与2022年交替之际,西安爆发了新冠疫情。疫情虽气势汹汹,但终究是短暂的经过路过。只要科学对待,禁足警戒,以静制动,必将远去。事业是长青之树,年年岁岁,生生不息,需要精心呵护,用心浇灌,毕生注情,日日用功。静下身来,有足够而整端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连续居家数日,已先期完成“林政面相之变”“林政空间之变”“林政数据之变”“林政产业之变”四篇文章写作,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精神坐标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感知过去。这是生态文明新时代林...

Read more

林政空间之变


  森林大尺度回归。1999年以来,针对长期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先后实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两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加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长江黄河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森林回归”“绿色回归”成为21世纪最显明的时代特征。国土“三调”与国土“一调”相比,全省林地面积增加0.5亿亩。比新中国成立时,“森林回归”面积超过1亿亩。

  “五位一体”的生态空间。2018年,实施新一...

Read more

林政面相之变


  1985年大学毕业,径直去了省农牧厅工作。那时,常听说一个概念叫“农口”,即是“农林水”。还有一个概念是“大农口”“大农业”,即是“农林水牧气象多”“农林牧副渔”。毫无疑问,那个时候,“林”有着明显的“业态”特征,“林业”二字,名副其实。在人们心目中,“林业”长着一副标准的“农口相”。伐木取材是最重要的“业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