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龚举善

龚举善,湖北竹溪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届鲁迅文学奖初评委。
龚举善教授系“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文摘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斯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中国古典诗学逻各斯中心的现代解构


中国古代文论源远流长,蕴涵深厚,曾以鲜亮的风姿和独特的品位与印度、西方文论三足鼎立,在世界文论体系中发挥过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受儒学“秩序意志”的深刻规定,以古代文论为中心的中国古典诗学崇尚“文以载道”的理性传统,中国文论的逻各斯中心话语随之形成。以“道”为轴心的文质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逻各斯编码意识,并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到今天的写作理念。当又一个千年纪元来临之际,认真而宏观地审视制约中国诗学长达两千余年的逻各斯中心及东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考辨东方逻各斯意识支配下文本结构的程序规则,进而探讨中国古典诗学现代转化...

Read more

转型期报告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高尔基就明确指出:报告文学“无疑将成为最精彩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举世无双的时代的文献记录。”1法国作家萨特则预言:“报告文学是文学的形式之一,并且不久将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2事实证明,大师们这种建立在实践考察基础上的判断是正确的。百余年来,报告文学直面现实人生,追踪时代激流,真实而艺术地报道了全球几乎所有重大变革和历史性事件,以独特而诱人的风范健步于国际文坛。人们已经注意到,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既往程式已不适于规范发展中的报告文学的质态。而今,我们的一只脚已迈向21世纪的门槛,...

Read more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女性书写


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思想解放与经济改革浪潮,显然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第三次转进——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开放型社会主义的转进,此所谓“第三转型期”。这就是本文提出并探讨女性报告文学话题的文化参照与学理背景。

    转型期的核心标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进一步人本化和民间价值立场的多元化。反映在文学上,最为突出的表现莫过于作家自便意识的高扬、批判性诉求的“亚饱和”实现以及由此而来的非虚构叙事形态的时尚化。报告文学在此期的波翻浪涌便是有力的证明。

“有人类社会就有...

Read more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生态情怀


人类的生态观念或生态意识可谓古已有之。《诗经》中所渲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亦有高廪,万亿及秭”的情景至今令人神往。老庄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后人所景仰,《管子·五行》也早就载有“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信条。但审美意义上的生态观念在报告文学中的表现却是近代以来的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态自身的警示性演变需要一个过程及由这个过程所必然带来的主体认识极限,另一方面则与“现代”传媒在近...

Read more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救赎主题


报告文学从19世纪末的泥淖中走来,几经跋涉,薪火相传,终于在20世纪得以勃兴和成熟。伴随着“五四”科学与民主的虓声,中国文坛以《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等作品为先导,开始实现与国际报告文学的接壤,中国随之成为报告文学的泱泱大国。

弹指一挥,20世纪闪耀着它最后的光芒如流星般划过。当我们抵达世纪之巅迎接新时代的曙光时,蓦然回首,发现我国报告文学发轫之初便满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涌动着燃烧的生命激情。新时期报告文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显示出深博的历史反思和现实忧患。它没有妖冶的色彩,却具有现实生活的严峻美;它没有虚幻的浪漫,但拥有泥土...

Read more

卫慧小说世界中的“局外人”观念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急剧裂变,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精英写作、大众写作、意识形态写作、另类写作此伏彼起。它们既分化又共存,既对立又互渗,既碰撞又交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卫慧、棉棉、九丹等大批另类作家登上了热闹的中国文坛。一方面,她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或者说另类的表现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另一方面,她们又代表着陈染、林白、海南这批女性作家诗性写作的流变并延续着中国文坛先锋性的写作尝试。

不过,她们的先锋性实验已经开始正视现实,回归当下,并由单纯的艺术形式探讨转变到试图通过直面“现在”以架起艺术与现实间的文化桥梁。其中,卫慧的...

Read more

《白鹿原》审美意象的文化解读


20世纪90年代,文坛陕军横空出世,大有抢领霸主之势。一时间,评论家们禁不住惊呼——陕西,确乎神奇的土地!其中。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堪称“陕军”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作为转型期文化意识小说的经典文本之一,陈忠实的《白鹿原》及其精深的审美意象,显然应该成为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解读对象。

一、“羊肉泡馍”派与角色意象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黄帝在此发祥,周王朝奠基于此,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盛世的辉煌均成就于这片灵山俊土之中。因此有人赞叹:大部分令后人...

Read more

王蒙小说的文化人类学考辨


王蒙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也是新时期以来最具争议性的小说家之一。自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整整50多个年头。半个世纪以来,王蒙以其传奇般的生活经历、对社会独到而深刻的谋虑、对新型文学写作路径的引领意识以及他那洋洋大观的小说世界,为世纪之交的中国乃至世界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无论如何,当我们站在新世纪新文学新的起跑线上的时候,王蒙及随之而来的王蒙现象显然不失为值得认真对待和深入思考的学术话题。

王蒙的创作轨迹大体与新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保持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王蒙的话题也便一定程度地具有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原型”意味。特别是改革开放...

Read more

新写实小说的文化发生学检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旋风骤起,狂飙突进。在尚无切当的理论阈定之前,人们暂以“新写实”为之命名。评论认为,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家群,“将‘新写实主义’的大旗哗哗展开,在当代文坛掀起一股沸腾的潮流。人们从历史的寻根与先锋的新潮中走过来,迎面触及到的是‘中国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一时间,‘太阳出世’般的耀眼光芒鲜亮了文坛,一道道生活状态的‘风景’热闹了文坛”。1而今,十余年过去了,新写实小说业已成为参照型历史话语。但其凶猛的来势、...

Read more

重审20世纪80年代文化意识小说


文化意识小说孕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勃兴于80年代中期。该思潮从文化伦理学立场出发,以深沉的理性批判眼光审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结构,以震颤的心灵之弦弹奏寻找精神家园的和音,客观上构成与随后兴起的新写实小说迥然不同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重大文学现象。然而,评论界对这一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和转折意味的重要文化存在却关注不足。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整体反思和准确定位。

陈思和注意到这种“遗忘”倾向。他说:“现在说起80年代来真有点恍如隔世,那是一个方生未生、将死未死的时代,每一种思想的出现和每一个观念的更新,都会牵连到政治社会文化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