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江北去》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梅洁的又一长篇报告文学力作,也是2007年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亮点之一。从女儿般忧伤的江湾走来,梅洁怀着“无法告别”的故园之恋,以史诗手笔审视了北中国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全景式地表现了鄂西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调水工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深情讴歌了调水源头人民强劲的韧性和卓越的创造,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报告文学;《大江北去》;童年记忆;故乡情结;文化况味;文学表达
梅洁报告文学新作《大江北去》由...
作者文章归档:龚举善
摘 要:《大江北去》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梅洁的又一长篇报告文学力作,也是2007年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亮点之一。从女儿般忧伤的江湾走来,梅洁怀着“无法告别”的故园之恋,以史诗手笔审视了北中国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全景式地表现了鄂西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调水工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深情讴歌了调水源头人民强劲的韧性和卓越的创造,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报告文学;《大江北去》;童年记忆;故乡情结;文化况味;文学表达
梅洁报告文学新作《大江北去》由...
摘 要:《西部的倾诉》是新时期以来首篇全面反映我国西部生态并进行深度文化反思的报告文学,也是梅洁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植根于忧患与悲悯的精神背景,该作显示出执着而深沉的批判和建设愿景。具体说来,梅洁的西部行走及行走中的救赎努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忧戚,二是生存的焦虑,三是文化的牵引。据此,作品实现了生态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体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生态报告文学;《西部的倾诉》;救赎内涵
忧患与悲悯显然是梅洁写作活动深厚的精神背景。在其个性鲜明的纪实性创作中,生态报告文学《西部的倾诉》(原载《报告文学》2000年第7期,下述...
1993:梅洁浮出地表
1993年,无论是对于梅洁本人抑或转型期的中国报告文学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年份。
毫无疑问,梅洁的创作生命躁动于思想大解放的新时期之初,此后一路高歌,佳作不断。短短20年间,便发表或出版了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领域均取得骄人的成绩,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但真正给她带来全国性声誉的,还是她的报告文学创作。《山苍苍,水茫茫》、《创世纪情愫》、《西部的倾诉》等作品的先后获奖便是明证。
《山苍苍,水茫茫》是作者名副其实的成名作。这篇深度报道郧阳(今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报告文学作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就其总体形象与文体功能而言,转型期30年的报告文学紧挽时代臂膀,取得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宝贵经验,并为当下乃至今后报告文学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益启示。
一、四个阶段
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转型期30年的报告文学与大时代携手并进,大体经历了相对自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启动阶段的报告文学。借着新时期改革的春风,徐迟在1977年第10期《人民文学》上最早发表了为知识分子立传的《地质之光》。不过,真正为徐迟带来巨大声誉并对转型期文坛形成强烈震撼力的,还是他的《哥德巴赫猜想》。该作...
摘 要:转型期(1977~2007)30年来,受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时代语境的刺激,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与大时代携手并进,大体经历了相对自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萌生期,此期报告文学得益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随之而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此期报告文学的标竿性文本;二是上世纪80年代爆发期的报告文学景观,此期作品在保持并发扬批判性功能的基础上显示了理想的冲动与激情的风采;三是上世纪90年代调适期的过渡性报告文学创作,它们以沉静和理性为应对策...
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践论美学”的大讨论为标志,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以来,以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度检视为契机,实践美学逐渐成为我国当代美学主潮。目前,“这个主潮的巨大生命力正在日益充分显示出来,并且在各个不同流派(如李泽厚派、蒋孔阳派、刘纲纪派等)的具体构建中越发显得生机勃勃。”【1】
总体而言,实践美学以“实践”范畴为有效核心视域,并因此在当代世界美学格局中独具特色。具体说来,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的转进,呈现出明晰的建构——反叛&mdash...
文学及其理论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必然引发文艺领域的深刻革命,促动文学创造及鉴赏理论的纵深发展,并且已经使得文艺学科的建设具有了“世纪意味”。承此背景,当我们评析一种新的文学创造理论话语时,往往可以获得较前广阔得多亦新奇得多的阐释便利——我们终于有可能于历时和共时的交涉部提取“20世纪文学理论”这一划纪元的时空参照。此一文化视野的确立,无疑为跨世纪的理论新生提供了契机和土壤。
一、视域的接壤:方法·支点·构架
观念的嬗变带来方法的更新,方法的更新造成选择的多元。根据多数学者的见解,&ldq...
人类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有许多种,艺术把握只是其中之一。在艺术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心智的能量无法忽视。艺术家对于世界每一新的发现,理论家对于艺术现象每一新的认知,都会以经验的方式积淀下来,从而成为人类进步的台阶。
典型理论研究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从历时性角度作宏观考察,我们大体可以将这种研究划分为三大区段。一是由自发创作到自觉追求的理论提炼阶段,二是由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整合阶段,三是多元掘进的理论开放阶段。此三大区段的递进旋升,构成喧闹而恢弘的典型理论研究的主题变奏。
一、概念的提取:漫长的历程
我们之所以说最初的典型研究趋向是由自发创作到自觉提炼的理论追求过程,主要基于这样两种基本事...
宋代诗论繁多,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高峰。但今人最为关注的似乎还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此外就是《六一诗话》、《后山诗话》、《诗话总龟》、《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苕溪渔隐丛话》、《文章精义》、《全唐诗话》、《诚斋诗话》、《白石诗说》、《诗林广记》、《诗人玉屑》、《后村诗话》、《环溪诗话》、《竹坡诗话》、《二老堂诗话》、《对床夜语》、《碧鸡漫志》等。相比而言,苏轼的一系列创作阐释才是真正来自鲜活的生活感悟及独特的创作实践的,因而也最见功力和个性,对当时乃至后世作者特别是诗文作家影响尤甚。
的确,900多年以前,苏轼以其博大精深的...
我们通常将文学界定为语言的艺术。因而,“关于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是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1】也因此,语言问题成为解开文学方程式的关键。西方现代语义学批评大师瑞恰兹认为,获取文学作品意义的要旨在于判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文学作品是其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契合,其意义不仅涉及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而且也涉及到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就决定了语义必然是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矛盾统一体。
以此视角观照中国古代文论,便不难发现,这种关于文学话语程式中言意关系的深层辨析,并非始于现代西方。早在《易传》和《庄子》等中国先秦著述中,就特别关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