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联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
作者文章归档:曹文轩

也读卡尔维诺(一)——天堂里的作家
卡尔维诺是我所阅读的作家中最别出心裁的一位作家。在此之前,我以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格拉斯、米兰·昆德拉,都属于那种“别出心裁”一类的作家。但读了卡尔维诺的书,才知道,真正别出心裁的作家是卡尔维诺。他每写一部作品,几乎都要处心积虑地搞些名堂,这些名堂完全出乎人的预料,并且意味深长。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一生不知疲倦地搞出一些人们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名堂。这些名堂绝对是高招,是一些天才性的幻想,是让人们望尘莫及的特大智慧。
我总有一种感觉,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对于我们而言,他的作品犹如天书。他的文字是一些神秘的符号。在表面的形态之下,总有着一些神秘莫测的奥义。我们在...
也读卡尔维诺(二)——自由之“轻”
卡尔维诺颇为欣赏下面这一段文字:
她的车辐是用蜘蛛的长脚做成的,车篷是蚱蜢的翅膀;挽索是小蜘蛛线,颈带如水的月光;马鞭是蟋蟀的骨头;缰绳是天际的游丝。
它出自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卡尔维诺是要用这段文字说出一个单词来:轻。
他说:“我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过各种道路,进行过各种实验,现在该对我的工作下个定义了。我建议这样来定义:‘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量,首先是尽力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他对“轻”欣赏备至,就他的阅读记忆,向我们滔滔不绝地叙述着那些有关轻的史料:
希腊神话中...
也读卡尔维诺(三)——童话精神与寓言性
卡尔维诺对童话一直情有独钟。他自称是意大利的格林。而我以为,他的童话──就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而言,比格林的童话更好。格林的童话毕竟是瞄准了孩子而写的,免不了小儿腔和少许做作,而卡尔维诺的童话是来自于民间传说,他在采集之后,尽力保持了它们作为民间文学时的模样、叙述方式,显得更为自然也更为纯朴。
我们看到了厚厚两大本童话。这是卡尔维诺用了几年的时间从意大利各个地区搜集而来的。其中有相当一批,精美绝伦。它们应收入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
从前,有个人有一棵梨树,每年都能收四大筐梨子,正好够交国王。有一年,只收了三筐梨子。他没法装满第四个筐,...
三个放羊的孩子——三个文学的隐喻(上)
中国的儿童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究竟需要思考一些什么重要问题?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我们究竟处在何种位置上?我们究竟采用何种文学标准?这个世界上有那样一种普适的标准吗?这些标准是谁建立起来的又是怎样被建立起来的呢?它是先天的显示还是一种后天的理念装置?是客观的还是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
我们这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始终处在极度的焦虑中。
我们的焦虑主要来之于我们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被他者所认可的位置——一个很低的位置,甚至没有位置。我们自己甚至也是这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的。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他者——他者的辉煌和荣耀。我们毫不犹豫地就将他者所确定的标准看成了无需证明的公理。其实,他者的标准在他者那...
三个放羊的孩子——三个文学的隐喻(下)
第二个放羊的孩子的故事——
这是一个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的寓言故事——《狼来了》。
一个放羊的孩子从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但后面并没有狼。人们上当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一次,狼真的来了,但人们再也不相信他,结果极其悲惨:这个孩子被狼吃掉了。这个警示性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
但现在有一个人——写《洛丽塔》的纳博科夫重新解读来了这个故事。他居然说,那个放羊的孩子是小魔法师,是发明家,是这个世界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富有想象力,他的想象与幻想,居然使他在草丛中看到了一只根本不存在的狼,他虚构了一个世界。然后,他说道,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
达夫词典(一)——干净
【干净】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世界,郁达夫都希望是干净的——干干净净。他的诗文之所以是这样一种风气和品质,其实都和这个词有关。他一生仇恨的就是肮脏。凡干净的人、物象和念头,他都喜欢。他对日本的看法是分裂的,他仇恨日本人的野心和残忍,但同时又对日本人的生活风尚由衷欣赏。这欣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干净。
日本人的清洁,举世公认。而人若要清洁,必得有汤,也就是沐浴。惟有汤才能使人变得清洁,也才能使人从心里感受到清洁。汤将这岛国洗濯得清清爽爽。读《源氏物语》,写到那些王公贵族或大家闺秀,总不免要写到汤。源氏公子每逢要做花前月下的浪漫之事,必先沐汤。而那些女子每逢见到这样一个干净的源氏,...
达夫词典(二)——架子
【架子】
鲁迅同情底层的人物、弱小的人物、没有身份的人物,但鲁迅的架子是绝对不会倒下的。郁达夫也是如此,他的架子就从未倒下过,无论看上去他是多么的平民化,但他是有架子的。他的语气是永远是高人一等的。他四处飘泊,居无定处。即便有了定处,依旧觉得自己是个“零余者”,但他是孤傲的。在他眼里,四周的芸芸众生皆俗不可耐,而自己却“狷介得如同白鹤一样”。在流浪的日子里,他总在一种自我怜悯的体味中。于是“郁达夫式的眼泪”便成了一个话题。他似有流不尽的眼泪。无论 《沉沦》还是《银灰色的死》,泪水总是丰盈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有时觉得哭很是无趣,便骂:“狗才...
达夫词典(三)——生命与质地
【生命】
读郁达夫的《迷羊》,读到后来竟然让我大吃一惊:这个郁达夫,怎么竟如此浅薄地了结了他的主题呢?那篇小说写一个病秧子知识分子与一个女优的恋爱故事。在这篇故事里,他“勾引”那个女优逃跑了,四处流浪,生活过得很无聊亦很空虚。有时又十分疯狂,但疯狂之后,却是不尽的疲倦与乏味。后来,那女优突然地离开了。她确实是爱他的,却又为什么离他而去呢?照我们习惯的思路,会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如此悲惨的故事,乃为社会黑暗之缘故——他们的爱无法变为光天化日之下的自由享用,而只能永在阴霾之下。在这样的一个疲惫的、没有出路的爱之路上,最终必然以悲剧结局。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都是有一个深度的——一个社...
达夫词典(四)——风景
【风景】
读读鲁迅,读读沈从文、萧红、废名,再读读郁达夫,便能知道,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是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现代小说被“深刻”之狗撵得四处乱窜,却与风景渐行渐远。而对于当年的郁达夫他们而言,小说、散文不写风景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
郁达夫又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风景描写更成了他作品的重要方面,因为浪漫主义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与鲁迅相比,郁达夫写风景,是在浪漫主义的情绪中进行的。
浪漫主义者喜欢矢车菊、迷迭香、月桂树和湿润空气中的龙涎香,也喜欢旷野、废墟、枯山与老水。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浪漫主义者在注视这些风景时,都完成了一个浸润的过程——美的浸润。所有这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