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一种圣洁的仪式——读《朗读者》


这些年,我一直在向我的学生与朋友大力推荐这本书,在我为他人开出的所有书单中,无一没有这本书的名字。我在许多场合,还解读了这本书。我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对此加以推崇,可能与我根深蒂固的文学观有关——也就是说,这样一本书,正合我的阅读趣味与文学理念。有没有人将它看成是经典,我不在意,但在我这里,它就是经典——至少具有经典的品质。

我喜欢《朗读者》的那份庄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气、痞里痞气、一点正经没有的中国当下小说之后,我对这部小说的庄重叙述,格外喜欢。这里,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言语。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这是一部典型的德国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容...

Read more

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另一种读法


一本书,在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但读书风气稀薄的国家发行200万册,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想,除了出版人的精心和智慧之外,大概主要还是因为文本的质量。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长处和能量。它一定在某些方面与读者心灵的柔软处发生了碰撞,从而产生了呼应,而呼应是一本书走俏得势的最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主人公,既不是豆豆,也不是那个叫小林的“校长先生”——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叫“教育”。它的小名叫 “巴学园”。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黑柳彻子的写作动机以及读者对...

Read more

关于肥肉的历史记忆


小时候,总想长大了做一个屠夫,杀猪,能顿顿吃大肥肉,嘴上整天油光光的——油光光地在田野上走,在村子里走,在人前走,特别是在那些嘴唇焦干、目光饥饿、瘦骨伶仃的孩子们面前走。

在村子里,一个杀猪的屠夫竟是有很高位置的人,人们得奉承他,巴结他,得小心翼翼地看他的脸色。你要是让他厌烦了,恼火了,愤怒了,从此就很难再吃到好肉了。所谓的好肉,就是肥肉多瘦肉少的那种肉,厚厚的一长条肥肉上,只有矮矮的一溜瘦肉,七分白三分红,很漂亮。

那是一个全民渴望肥肉的时代。

土地干焦焦的,肠胃干焦焦的,心干焦焦的,甚至连灵魂都干焦焦的,像深秋时大风中胡乱滚动着的枯叶,它们互相摩擦,发出同样干焦焦的声音。天干...

Read more

与小丫同行——让记忆的船划回往日


 

 

 

200010月下旬,当一支特别的队伍出现在川西北阿坝地区的神秘土地上时,已是万木霜天,处处秋色,一种以金黄色为主调的风景正在明朗的太阳下向整个大地华贵而灿烂地蔓延。

这支队伍的成员分别来自台北、新竹、北京、西宁、成都与广州。队伍小小一支,但其成员却是各有各的品性,每人都是“这一个”。这样一个组合,堪称是“绝配”、“天作之合”。在我的记忆里,它是空前的,若能有这样的一种组合,那非得上百年才可能有那么一回——上百年也未必能碰上那么一回。这些来...

Read more

在“阅读点亮希望之光”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5月18日上午,北京图书大厦、希望公益基金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手百家出版单位向玉树灾区捐赠图书。我作为作家被邀请。以下是我在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带着根据长篇小说《草房子》改编的音乐剧到国家大剧院赈灾演出。演出之前,剧院让我站在舞台上给观众讲几句话,我说:他们——那些聪明、善良、诚实而可爱的孩子,在天崩地裂中走了,他们去了天堂。请你们现在抬起头来,他们正用含着泪水的纯净目光在看着我们。那些目光在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对这场巨大的悲剧,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究竟能做些什么?对这些小小的亡灵,我们又...

Read more

天堂的目光——在音乐剧《草房子》赈灾演出前的讲话


 

  

(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带着根据长篇小说《草房子》改编的音乐剧到国家大剧院赈灾演出。演出之前,剧院让我站在舞台上给观众进行演讲。以下文字,是我准备的演讲辞。因时间关系,当时未全文发表。今天,我将它从电脑中找出,发表在我的博客中

 

10多年前,我就写过一部关于灾难的小说,不是地震,而是一场巨大的雪崩,也是几个孩子被深深地埋在了一座小木屋里。在那片绝对的黑暗中,他们经历了生死两重天的生命洗礼。绝境中,人性的美丽达抵灿烂辉煌。后来,他们前赴后继,自己挖出了一条隧道而得以重见天日,但其中有一个孩子却...

Read more

在文学的天空下——读《小说鉴赏》


 

相遇这样一部书也许是值得庆贺的。

这些年,无论是出入文学创作的圈子还是出入文学批评的圈子,时不时地总有一种清冷的、空寂的孤独感莫名地从心野浮起,并且由淡而浓。如此状态,倒也不是我没有朋友——我这样一个对人性抱了宽容态度的人是不可能没有朋友的,只是觉得自己对文学的领会、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那一套文学主张,未免太有点儿单腔独调。面对那些陌生的目光,我觉得自己已是一个跟时代(时尚)严重脱节的落伍者。虽然在许多场合还是振振有辞地宣扬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论,但心中的虚弱感却是抑制不住地摇撼着自己。越是声调向高,就越是感到世界阔大无边、声音犹如被海绵吸尽一般地凄清。我企图放弃自...

Read more

李有干先生


李有干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始终在心中认定,我的今天与他在昨天所给予的扶持密切相关。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偏僻的农村走投无路时,是他将我引向了文学世界——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湿润的世界。他给予我的也许超越文学方面。他的性格、作风、甚至生活上的习惯与嗜好,都在那段与他密切相处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在我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书写者。对他,我将永远心存感激。

今天,轮到我来为他的作品集写序,心中不免有些惶然,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一拖再拖,拖了好几个月,才终于坐到桌前。这原因大概在我对他以及他的作品太熟悉了——熟悉到将印象全都磨平了。

他对文学的执著,是我在文学界...

Read more

博客开场白


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
大家好。
本人姗姗来迟,实在抱歉。
早有朋友代为设置博客,但一直虚着。之所以迟迟不肯露面,一是近来杂事缠身,一天下来,早已精疲力竭,实在已无心思登陆,二是对于博客一直犹疑不定,一时不敢造次。但在出版社、新浪以及众多朋友的怂恿下,今日决定还是来走一走(我这人的毛病就是耳根子软)。日后,也许有了感觉,一发而不可收,也许始终找不到感觉,并兴趣日益淡漠,也不是不可能。只能边走边瞧了。
先给自己定了一些规则:
一、 不哗众取宠,更不做秀;
二、 有感而发,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说些什么;
三、 怀一颗平常心,不求喧闹,只求投机;
四、 用一种朴素的方式...

Read more

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1)


 

这是我最近的一些随想,给了一个名字: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后来在许多大学做过演讲。

 

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1)

 

【混乱时代】

我们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文明性、先进性,可能不宜过于乐观。我们在民主、自由的大陶醉中纵情放浪,而将一切历史与一切价值毫不珍惜地踩在脚下,并从无情的践踏中获取无边的乐趣。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唾弃一切,日益成为时尚,成为一个思想者深刻的辉煌标志,也成了民主与自由的尺度——谁不给予这种虚无主义以天地,谁就代表了专制,谁就是民主与自由的不共戴天的大敌。反之,若这一切可以通行无阻,也就意味着民主与自由已经形成。

这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