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彭卫民

1

我国台湾学术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


我国台湾学术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

彭卫民**

文章提要:学术研究成果的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不仅研究者达成学术研究目标、创造更多优质学术成果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科学管理与学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系。因为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自身的事业,除了需要有自身的研究素养,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外部激励机制。综合考察台湾各校的《学术成果奖励办法》不难发现,台湾的学术成果奖励具有独大英文期刊、论文奖励二次审查、期刊排名与索引系统独具特色的特点,这与大陆重量轻质、分级奖励的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台湾;大陆;学术成果;奖...

Read more

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

——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彭卫民 

 

    近日读到《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二年十月癸巳条),有一则惊动孝宗弘治1488-1505皇帝

 

的江西墓地纷争案件,读毕颇受启发,兹录如下:

癸巳[1499年]初,江西按察司副使吴琼延南昌学生刘希孟教其子,希孟因与琼家人招权取贿,会同舍生张应奇盗葬乡民王珍坟地。珍讼请府责应奇迁葬,应奇乃因希孟赂琼家人,间言之。琼下府覆按,顷之提...

Read more

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清代汉学家不仅认为文字的魅力可以大到“一言兴邦”的程度,更对文本的依赖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更有甚者,汉学家们用一种并不理性的情绪对待理学,“自古理学之儒,滞于禀而文不昌,经术之士,汨于利而行不笃”。在江藩笔下,这种抵触似乎到了不可收的田地,他认为,理学之所以积弊且无明达之士出来挽救颓波,完全在于他们“滞于所习以求富贵”的错误问学心态。

断裂:挣脱儒学整体性格约束的借口

清代汉学家往往一方面自我批评与担忧“道问学”之余不求义理,专事训诂,恨不得“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r...

Read more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
作者:彭卫民(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所)   日期:2011-10-24 14:0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忠实读者,其给予我最为深刻的印象,除了汇聚各学科原创学术观点、刊载中外学术信息,引领学术前沿、推动学术发展的贡献之外,作为一名年轻的学...

Read more

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


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

彭卫民

2011年10月21日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姜义军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2日“评论”版发表了《莫让版面费断送了 学术的前程》一文,笔者赞同他“版面费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投稿者本身的姑息纵容”的观点。笔者也曾与他人合撰文指出:“学界虽对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道路 以目,但是一旦真正撤销,会有多方面的阻挠,恐怕最不情愿的不是期刊而是那些只能以钱换文的投稿人。”(《学术界》2011年第6期)然而与之相反的台湾 学界,有黄...

Read more

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问学心态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怀疑、批判那些已经在左右人类思维与习惯的“事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历史自觉性。

“过度解读”与“求义理”严重脱节

有清一代通儒迭起,学者们博综子史,淹贯群经,但是他们仍旧在不断地检视自身的学术旨趣。到底什么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汉学家钱仪吉(1783-1850)发出了“徒驰务于闻见之博,不暇求理义之悦心”这样的感慨。他认为清代的汉学家们与...

Read more

《“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


【内容摘要】 昭穆制(the right side position in ancestral temple)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应当缘于两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两系中轮流变动这一根本原则,其本质在于昭穆之间互通父子,且昭与昭、穆与穆之间属于同族,而昭穆之间分属异族,及至后代,昭穆开始异变,成为合宗收族的一种礼法,开始表现为大宗宗子在宗族日常事务中据核心地位并有别于君统之外的制度。
  【关 键 词】宗法;昭穆;婚级制;君统;宗统;家族政治。
  【作者简介】 彭卫民,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宗族史与...

Read more

清代汉学:“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


清代汉学:“兴奋”与“紧张”之间
——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
【专题名称】明清史
【专 题 号】K24
【复印期号】2011年05期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11年2期第247~256页
【英文标题】Between Exciting and Tension: A Review on Zhang Xun's The Inner Tension of Han School: A New Inte...

Read more

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


審查意見一:

 

 作者以內在理路分析漢宋之爭的背景,證明清代學術史的向前發展,頗能自圓其說。作者指出 乾嘉時期考據學者並不排斥「漢宋兼采」苗頭的出現,「漢宋之爭」的必然結果是二者歸於合流,這是清代學術命題的最終結果。作者的結論符合歷史事實。論文引用資料頗為豐富,段落分明,言之有物,具有學術價值。惟因體例不一至,並不符合歷史學論文寫作要求。論文有「前言」,卻無「結語」,或「結論」。論文注釋引用文字,或標原書頁次,或未標頁次,體例不統一。因自體轉換,錯別字頗多,又多未標明頁次或卷別,查閱原文,頗費時日。引文是否忠實,為便於讀者對照引文,當按照學術著作要求標明卷別...

Read more

《“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宗族政治的盱衡》


“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
──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宗族政治的盱衡
 
 
 
彭卫民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401120
 
[摘要]作为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因史料的语焉不详,成为困扰历代学者致其聚讼纷争、模棱两可的学术难题。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将昭穆与婚级、墓葬、宗庙制度联系起来探讨者甚夥,但持反对论者更不在少数。本课题前期成果从探讨家奠吊祭与婚制礼法入手,着重从“婚级制与昭穆”、“家族政治与昭穆”、“君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