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词语在意境中求活
散文用词不需要押韵,却同样讲究节律和意境。好的散文,不仅读起来来朗朗上口,可以击节三叹,而且注重词语、语境和意境的和谐、创新。太多的熟词,大家都这么用的词,超过三分之二,或者句法缠绕,忽东忽西,提不起味口。
意境出新牵动语境出新,语境出新依赖词语出新。乃至文本结构、修辞方法,都需要好好费一番精神。这些东西,还必须整合在作者的独特描述、独特感悟之中,最终引发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散文的用词很重要,语境也很重要。我曾经写过一篇《世纪末的空虚、文学的空虚以及我的空虚》,是一篇议论文,也算广义的抒情文,针对的是世纪末的、文学的以及我的空虚状态。如果用正而巴经的...
作者文章归档:袁国新

1970年开始业余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元家场》,短篇小说集《绝地》,散文集《行吟三峡》《心似流水》,杂文集《悠游人生》《网上漫语》,评论集《现场评论》,诗歌《决意逃离的词语》。代表作《悠游人生》《网上漫语》分获宜昌市第二、三届屈原文学创作奖、荣誉奖,中篇《猫.虎.人》发《芳草》头条,短篇《松香》入选花城出版社《中国非主流文学精品集》小说卷,评论《网络文学十年谈》与《文学将在读屏中艰难重生》发表于2008年5月18日《出版商务周报》。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退休后应约完成过网站、旅游、图书等多项策划,执笔策划文案获2004年全国注册策划师年会策划案金奖。
《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散文(一)
说散文
01支持散文探索
散文是最基本的文学样式,难度反而很高。说散文宜精细,可有人貌似粗头乱服,却能回肠荡气;说话语宜新锐,可秋雨的道士塔与三峡,怎么看都像瘪三;说散文须真情,可天天说父母兄弟,人人说父母兄弟,情再真也千人一面了;说散文可载大道,载着载着,陷入假大空的圈子,除了所谓的文化、知识、技巧,真性灵未必载进去了;说散文宜美甚至唯美,可美不是瘪三,一两件华丽衣衫不能装扮起来......只要写作,就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探索必不可少。只有安于平面复制、人云我云、日复一日制造一点表浅感动的写手,没有这种痛苦。
宜昌散文界有几大高手,尤其符号杂文,不惟“民心写...
《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小说(四)
19文字是把刀
——中篇《迎风一刀》后记
玩得好不好,迎风一刀,完了。
有没有印印,出没出血,不关我事。
只感到累,要休息。老了,玩不动,玩不转。用江湖上的话说,献丑了,请骂。
我始终认为,文学是玩的,文字要玩才出味。小说没有得体语言,死去。好语言不再三玩味,出不来。
我的小说文字一向遭到七十年代后的强烈批判,我知道那是他们的语言感觉普遍加强,随便哗啦,也比我好。我儿子学理工,文学没入门,但语言感觉比我好。又有人批评他们不该玩文字。错不在玩文字,而在阅历不够,积累上不来,而文字却比那些不玩文字的作家好。
文字如刀。狠刀,猛刀,瓢刀,灵刀,一起上,...
《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小说(三)
15 批评是一种击打
启发读者作者想问题,往前走。至于下一步怎么写,只能提供一种选择。
谁都得选择,好的总在下一篇。
我喜欢大海,小溪对于大海就差一点。但海也有平静时、狂怒时、忧伤时、涨落时。如果小溪能容纳大海,极致了!三分文面七分文里,印成书,才有认真读的可 能性。这就是大气与小气、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文友论战,要一枪致人要害,才是对对手的尊重,不要耍花枪,那样会激怒人的。
大家的优点在于把握潮头,领先一步,而不在于把别人写到极致的再来一遍。网络上实际很多人比我写得好,但能力与兴趣局限于司空见惯的或者说创新不大的层面,进步慢。我还是推举杜鸿,他在技法上,不一定比...
《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小说(二)
10 在人神共惑之域起舞
我在《元家场》里的做法:真实故事,魔性构筑,精神困惑,人性关照。
我的小说理念:在人神共惑之域起舞。
我作小说评论:寻找作者前瞻的可能性并指出它。
我看小说审美:宽容得不漏过每件较好的作品,走眼是鉴定师的大忌,好的永远是想要写的。
我知道小说是一座无边无际的大森林,无论谁倾其一生精力,都只能触其一角,而无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囊括它的全部特性。先辈们早已在高大无比的古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使每个后来者望而生畏,肃然起敬,乃至拜倒在它的脚下不肯起来。很少有人能够毫无顾忌地进入森林,把握森林的神秘气息。我们在森林外边种...
《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小说(一)
文体探微
文体探讨是批评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悟式评论对文体的研究更多的不是为了建构文体学,而是文体运用的得失,因而探讨也着重于实践经验。
小说创作与批评感言
01 小说能走多远...
《现场批评》之文友漫评(七)
荡气回肠、拷问良知的警世史诗
——序天浪《南京哀歌》
异族举刀,民族遭罪,南京大屠杀悲惨至极。这是国耻最深、溃败最惨、屠杀最多的一幕;是中国继1840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侵华之后又一段永远难以忘却的历史!《南京哀歌》,这一段悲惨历史的哀歌,七十年后,始由此而生。
诗人说自己是跌跌撞撞地走进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国耻级事...
《现场批评》之文友漫评(六)
近智者小说大家——吕志青
读完吕志青的五个中篇:《爱智者的晚年》、《老五》、《失去楚国的人》、《穿银色旗袍的女人》、《南京在哪里》。半个月来,一个一个地读。读一个,脑子便停不下来,随小说驰骋,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如《南京在哪里》的那帮学生。只好停顿,思考,稍安再读。南京在哪里?在历史里,记忆里,作者飘飞的思绪里。所有事,尽如花,开出来,随风而散,落入他人记忆。已发生和未发生的,真的和假的,可能的和不可能的,都在记忆里。小说亦如此。作者可能淡忘了,我们...
《现场批评》之文友漫评(五)
心灵向往与困顿的本真叙述
近日一直在读王心丽送我的书:《四季十二时》。这年月,读一本好书难,读一本叫人感动的好散文更难。在体制与市场的双重夹击中,很多作者失去了自我,忘却了心灵。王心丽坚持与心同行,向往本真写作,出版了长篇三部曲《落红浮生缘》《落红沉香梦》《落红迷归路》和《凯斯酒吧》《陌生世界》《不安分的春天》等 著作,是较早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作家之一。网上网下我们认识,读朋友的这样一本好书,是一种幸运。
这本书由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由王心丽99篇散文和林晓28幅女性速写合成一册。王心丽说:“画面上的女性胴体,是女人生育后的样子。这个样子是我这个文字...
《现场批评》之文友漫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