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程建岗

【程建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友导师计划”工商管理硕士生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博目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企业运营高级管理顾问;[email protected]】【致力于帮助企业通过管理获得竞争优势】
主要擅长领域:企业运营管理控制体系建设、组织行为、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管理、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力与执行力、高绩效团队建设、管理沟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与素养、战略性薪酬激励体系设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高绩效培训体系建设等。
主要工作经历:(中美合资)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总监;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运营SBU总经理、高级管理顾问;(日中合资)北京松下普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质量管理课课长(兼);北京亚科电子设备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技术服务部部长(兼);(香港新纪元投资集团)济南新纪元电子有限公司——品管部部长、技术工艺课课长(兼)

为什么你的管理培训、领导力开发都没起作用?


为什么你的管理培训、领导力开发都没起作用?

 

【为什么你参加了那么多管理培训,却收效甚微?】

见过不少“爱学习”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朋友们,总是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管理知识。总能在不同的培训班、不同的管理论坛、讲座中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是,如果和他们深度接触,甚至深入到他们的企业中,就发现,他们花费了宝贵时间和金钱参加的各种各样的学习,其实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原因何在?粗略想来,有这么几个重要原因:

1.   学习缺乏系统性。典型表现是逮着什么学什么、什么时髦学什么。说起来似乎什么都“知道&...

Read more

绩效目标设定:你心心念念的SMART原则可能是无效的


 绩效目标设定:你心心念念的SMART原则可能是无效的

 

一提到绩效目标设定,各路培训大师就会提及“SMART原则”(即目标一定要明确(S),可测量(M),可实现(A),具有实际意义/现实相关性(R),以及有时间限制(T))。

但是,真正具有实战经验的人都知道,SMART原则其实在指导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如果拘泥于这一原则,甚至可能会成为企业真正实现经营目标的重大障碍。

原因很简单,虽然SMART在检查目标陈述是否清楚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它在判断目标本身是否正确上几乎毫无作用。制定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很容易,但制...

Read more

如何正确对待工作计划


 如何正确对待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制定的行动举措和资源安排。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制定的工作行动计划其实是基于对未来形势的假设和预判而拟定的行动举措,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和行动的束缚。它必须经常性地接受评估、检验,并进行及时的修订。因为,每一次计划的执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带来新的变化,也会带来新的机会——所有这些都要求对原有计划进行评估和改进

因此,高效的管理者都会为行动计划建立一个检查评估机制,以跟踪进度并评估当初的假设和预判。他们通常都会设置两类评估节点:阶段性评估和行动结束之后的复盘。

据说,拿破仑曾...

Read more

如何甄别“专家意见”和“成功经验”


如何甄别“专家意见”和“成功经验”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专家意见”和“成功经验”满天飞。其实,这类信息的泛滥本身还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常常会听到截然相反的“秘诀、忠告或建议”。你听谁的?

因此,聆听建议和学习经验的前提,是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几个小心得供参考:

1.当别人给你建议时,你要看看他是“自己干过”还是“只是见过活听说过”。“真正干过”和“只是见过或听说...

Read more

企业家学习:盲目“追星”,难免“东施效颦”


 企业家学习:盲目“追星”,难免“东施效颦”

 

由于资本的助推和商业的策划,各路大师以各种新潮的方式(微课堂、互联网+等等)、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世骇俗的预言“传经布道”。但仔细看下来,无论包装得如何花哨,真正有含金量的,其实还是经过千百年验证过的各种基本的商业原则和管理原则。而大多数徒有其表的成功学课堂里,满屋坐着的,基本上都是东施。

一家公司之所以成功,其成功的背后真正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那样的公司、那样的环境下就能成功?换一...

Read more

聪明的管理者,借力打力,而非亲力亲为


【聪明的管理者,借力打力,而非亲力亲为】

 

管理者工作的核心特点,是要“通过别人完成任务。”而那些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远不止于此。他们不仅通过别人完成任务,而且还特别注重“杠杆率”,往往以小博大,获得远高于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然而,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者却少之又少。

以常见的那些开培训公司的朋友为例。为了保证自己的总裁班能够请到靠谱的师资,很多培训公司会不惜代价,派出人员去满世界旁听候选师资的课程,有时甚至公司老总亲自出马旁听。而这些做法,在我看来,完全是典型的“低效”行为。什么才是真正高效的管理行...

Read more

如何让你建立的“管理层学习交流群”更有成效?


如何让你建立的“管理层学习交流群”更有成效?

 

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曾经辅导过的或正在辅导的企业建立的“公司管理骨干学习交流群”。公司建立这种微信群的目的,主要都是为了鼓励公司的管理骨干加强对管理知识、方法、实践的学习,因此,在这些群里,经常能看到有人分享各种经营管理类的文章。虽然这些分享中,的确有一些精彩内容。但是,多数时候,只是一些段子或者是对某个/某些优秀企业管理实践的粗浅(甚至扭曲)描述。显然,这样的分享和“学习”,其实无助于甚至有害于实现“提高管理团队管理水平&rdquo...

Read more

年度/半年度计划的两个常见“软肋”


年度/半年度计划的两个常见“软肋”

 

每年7月,是很多公司召开半年度经营分析会的时候。大家一方面盘点过去半年的工作,一方面计划和调整下半年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在对企业的辅导中,发现很多企业的目标计划管理中,都存在两个明显的软肋。

 

1.   指标导向,而非目标导向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就给出过告诫:“如果没有目标与行动计划,管理者就会成为事件的奴隶。目标与计划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的基础。而实施目标计划管理的起点是“目标”。

但是,很多企业在...

Read more

很多公司中途夭折,是因为能力的成长配不上野心的膨胀


很多公司中途夭折,是因为能力的成长配不上野心的膨胀

 

很多曾经站在风口的企业,如今荡然无存,曾经风光无两的乐视,如今也落得创始人黯然出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企业,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历练自身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比如,在华为结束第一轮快速增长,即将步入企业发展第二阶段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公司一次创业时期是一手抓产品开发,一手抓市场建设;现在二次创业时期是要加强管理建设。公司第一次创业转入第二次创业的最大特征是要强化管理,形成职业管理阶层。”

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华为充分认...

Read more

【抓住问题的本质,是有效工作的关键】


【抓住问题的本质,是有效工作的关键】

今天给清华的一个总裁班授课,课间有学员提问:程老师,你觉得我们的企业是应该继续给沃尔玛做贴牌呢?还是应该做自有品牌?

我答:其实,这不是问题的本质。其实,你真正应该问的问题是:“我如何让我的企业能够保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不是问做企业的形式。因为,做贴牌和做自有品牌,需要完全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你需要判断:我自己提供贴牌服务的客户,它的业务可持续性如何?它所在的行业可持续性如何?我自己和其它提供贴牌服务的企业相比,有没有独到的核心竞争优势?我的贴牌服务有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可以让我能够持续构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