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熊丙奇

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博士。主编、编著、著作图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步入大学》、《成功宝典》、《大学生创业》、《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青春档案》、《迈向成功》、《网络文明》、《直面就业》等20种30余版次。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公办幼儿园为何只招“官二代”


  陕西山阳县教育局对于公立幼儿园只招县直机关单位上班者子女问题回复称,山阳县教育局已经深刻认识到此事的错误性,公开向广大网民、群众道歉。

  山阳县教育局的回应是及时的,而问题是,明知此事是错误的,为何却要知错而为?在今年以前,这家幼儿园是不是一直只招当地“官二代”?以至于“招习惯”了,明目张胆地在幼儿园招生通知中白纸黑字明确要求,才将此事暴露出来?

  公办幼儿园只招“官二代”,变为“机关幼儿园”,这是十分明显的教育特权。这类问题之所以一再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园的招生并不透...

Read more

从“英雄的烟袋”反思“灌输模式”爱国教育


  日前中国烟草博物馆获评“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一事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近日就各界关注的问题专访上海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说,“有关方面和新闻媒体对烟草博物馆如何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为进一步发掘展示烟草产业工人革命斗争历史和通过烟草博物馆做好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位负责人的回应,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还会继续把烟草博物馆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只是下一步争取把这做到更好。对此,笔者有一个疑问,既然舆论已经明确反映,烟草博士馆无益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Read more

保送生制度的真问题在哪里?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家庭所在地为省会城市的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

  不少舆论就此呼吁,应该取消弊大于利的保送生制度。其理由有二,一是保送生制度滋生腐败;二是保送生制度造成高考不公平。当然也有人建议调整现行保送生政策,比如给农村学生适当的保送名额。

  其实,相较10年前的保送生腐败问题,近年来在保送生操作中,由于政府部门强化了资格条件,并大幅减少...

Read more

终结“烟草院士”丑闻,需重修《科学院章程》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去年年底延续至今的“烟草院士”争论再起风波。截至5月29日,近100位院士联名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尽快复议、重审烟草专家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的资格。(新京报5月30日)

  据媒体报道,早在去年12月,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初,即有26位院士联名质疑,请求重审。今年5月初,中华医学会等7家社会组织联合致函,恳请重新审议。但中国工程院一直未对此做出明确的公开回应。这种状态,放在国外的学术机构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科学院从性质上说,属于学术机构,院士其实就是“会员”。根据其...

Read more

家长对幼儿园涨价为何敢怒不敢言?


  目前正是幼儿园集中报名的时期,记者近日在山东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城市民办幼儿园涨幅甚至超过50%。面对幼儿园涨价,家长意见纷纷,却又无可奈何。“大部分家长对涨价是敢怒不敢言,生怕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看法。” (新京报6月8日)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三部委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力图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保障受教育者和幼儿园的合法权益, 而从眼下的情况看,这一《办法》,只能暂时管住公办幼儿园的收费,而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有些无能为力。

  根据这一《办法》,民办幼儿园保教费、住宿费标准,由幼儿园按照《民...

Read more

坚持单一模式,中国教育将没有未来


  无论去欧美,还是去澳洲考察,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大学教授的孩子,居然在当面包师,做手工艺。教授说起自己孩子的职业,充满自豪,根本没有国人的难为情。这令考察的中国人,感慨万千。

  感慨归感慨,但回到现实,经常出现在中国家长嘴里教育孩子的话语是,你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去做**去,这里的**,就包括“扫大街”、“做清洁工”、“端盘子”之类。当然,做面包师、手工艺者,这类活计,也是家长们很不待见的,家长们都期待大富大贵,所谓“望子成龙”。

  而当下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进一步...

Read more

推行一年多次考,让高考人性化


  今年高考,有几则消息,在网上引起高度关注。一则是高考首日,湖南一位母亲带着高考女儿过马路。一辆黑色大众车突然撞上母亲,将其撞飞十多米,倒在血泊中。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女孩含泪答应参加考试,交警紧急将其送往考场。(三湘都市报6月8日)另一次则,高考次日下午,在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迟到了2分钟,不能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又是求情又是下跪,考生还差点做出过激行为。最终考生还是未能参加考试。(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道6月9日)

  网友们为这名女生该不该再去参加高考起了争执,一方认为,女孩不应该再去参加高考,母亲只有一个,不送被撞的母亲而去参加考试,就是考上大学又如何?另...

Read more

自主择业与自主招生,谁的自主?


  电视节目《非你莫属》接连遭遇质疑。节目的名字,看上去对求职者很尊重——“虚位以待”,可是从节目的形态,以及几场引起争议的节目看,却暴露出其最大的问题:对求职者并不尊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整体背景下,用人单位是具有某种“优势感”的,处理不好,就会高高在上。但一个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用人单位,是会克制这种优势感,会以与求职者平等的心态来进行招聘的。求职的基本精神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这就是说,用人单位要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用人单位。只有尊重这种“双向选...

Read more

英国公学,怎样培养精英?


  我对英国公学的一些粗略了解,是与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办学者的交流中获得的。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之一威廉姆先生,高中毕业于伊顿公学,与英国王子是同学。对比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照”,他十分感慨。在他上伊顿公学时,父母似乎并不关心他在学校中的学习,而是放心地交给学校。事实上,很多英国公学,尽管学生大多来自社会上层家庭,但学校为了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学校的食宿条件并不好,而且,还有的公学担心家长干涉、打扰学校的教学,不让家长参观学生的食宿情况。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学校对学生就很苛刻,在校内,学校广泛推行学生自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

Read more

“微光”怎样不被轻易舍弃


  高考昨日开考,各地的作文题像往年一样,备受关注,其中上海的考题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道题富有思辨意味,考生可以谈平凡与天才、天才与勤奋、小的思维火花与伟大的发明的关系等等。但这道题把心灵微光被舍弃的原因,归为每个个体“只因为是自己的东西”,其实并不全面,在现实之中,“微光”被舍弃,很多是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