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熊丙奇

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博士。主编、编著、著作图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步入大学》、《成功宝典》、《大学生创业》、《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青春档案》、《迈向成功》、《网络文明》、《直面就业》等20种30余版次。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体育不要也沦为应试体育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我国中学生的体质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种建议是,要把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这样才能引起中学、老师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事实上,有的地方已经做出这方面的尝试,据媒体报道,山东省在今年的高考中增加了体育测试的内容,今考试项目有: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

Read more

教改不能成为消费教改


  从2008年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制订时起,教改就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很热的词汇。但综观过去多年来的教改实践,教育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不大,教改反而成为被教育官员、学校办学者“消费”的对象,不少教育举措,都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可要么是换汤不换药,要么是背改革精神而驰。

  比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中,近年来各地政府都热衷于治理奥数热,要求初中学校不得举行入学测试,还有的把重点高中的部分名额分配到比较薄弱的初中校。这些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可是,却涉及三方面十分严重的问题。

  首先,涉嫌侵犯受教育者择校的权利。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择校的行为,...

Read more

大学生应聘清洁工的正常与不正常


  近日,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尽管此次计划招聘的457名环卫系统员工全部为工勤技能岗位,却吸引了11539人报名,最终报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据统计,南岗区城管局计划招聘20名清洁员,有721人报名,每个报名者需要击败36人才能竞聘成功,成为报名比例最高的岗位。

  大学生争相应聘清洁工,早已有之,两年前,山东环卫部门就曾曝出招聘大学生、研究生做掏粪工的新闻,5位成功应聘的本科、硕士生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过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这种现象,正常也不正常。

  说其正常,是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越来越...

Read more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学校财政独立性


  最近,上海纽约大学宣布挂牌成立,该校将于明年招生。而此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也启动筹建。这些行动表明,我国内地正加大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

  据媒体报道,上海纽约大学中国学生的学费暂定为10万元一年。算起来,这一学费标准,应该是目前所有计划内招生中外合作办学学校(项目)最高的,这也引起社会对上海纽约大学是“富人大学”的质疑。可是,如果认真核算该校的办学成本,就会发现,就是收学生10万的学费,该校单靠学费还是难以运转——不用说最初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不大,学费收入只有几千万,就是学校达到预期办学规模4000人,学费总收入也只有...

Read more

“免责”式教育让教育缺乏人性


  “开学一月摧毁六年教育观”,近日,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在微博上引爆热议——“你担心孩子被学校教坏吗? ”其中控诉的一条“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摧垮个性化教育”在沪上家长中引发共鸣,有家长爆料,有老师规定小学生上厕所不超过三次,孩子只好借上厕所的机会玩抽水马桶,如此缺乏人性的规定令家长费解,部分家长为保护孩子个性只好选择国际学校。 (新闻晚报10月15日)

  中小学的“千校一面”,按一个模式要求学生,没有个性,这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是可以理...

Read more

教育放权需要进一步推进


  近日,国务院发出了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有多项涉及教育部。取消的两项审批内容为:高等学校设立、撤销、调整研究生院审批,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举办国际教育展览审批;下放地方审批的项目有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和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审批三项。

  这6项审批权限的取消或下发,符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而按照这一精神,客观而言,目前的教育放权还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推进。

  拿高等学校设立、撤销、调整研究生院的审批来说,设立或调整...

Read more

“双学位”不被承认的结症何在?


  据媒体报道,福建多所大学的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他们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付出时间、精力和一笔额外的学费,念了另外一个专业,并且获得了一份相应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可是,在报考公务员时,他们的“双学位”、“双专业”信息在权威的学位信息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也就是学信网)上却不能查到。最近,福建省教育厅网站提供了“双学位”、“双专业”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信息查询,但仅适用于查询“双学位”、“双专业”证书进行省内电子注册的结果。

...

Read more

奥运冠军上大学为何被认为“没有门槛”


  据中国之声记者报道,最近又有一些奥运冠军免试就读名牌大学或者保送读研,比如清华大学招收了伦敦奥运会首金的获得者易思玲,北京大学招收了击剑冠军雷声等将近十名奥运冠军,浙江大学则把泳坛明星孙杨招收到学校里。这个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对于奥运冠军上名牌大学,舆论称“不但没有门槛,而且各个高校都在抢”,这种“无门槛”论显然激发了大家对奥运冠军上大学的不满。但其实,奥运冠军上名校,其获得的体育运动成绩,就是重要的“门槛条件”,我国之所以对奥运冠军上名校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入学普遍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由此导致...

Read more

被竞技教育边缘化的学校体育


  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继续着北京奥运会的强势表现,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与奥运会赛场的风光相对应的是,放暑假的中小学校园的体育场,冷冷清清,很多学生假期的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在补课,就在去补课的路上”。

  竞技体育的“发达”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乏力,在我国已是老问题了。北京奥运会后,舆论就曾关注我国青年少的体质问题——虽然我国在奥运金牌榜位列第一,可青少年的体质相较10年前却在下降。我国有关部门、学校也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教育部发文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施...

Read more

推进高考公平,需公众参与博弈


  高考的地区间不公平,是一个已持续了十数年的话题。我国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近年来也采取一定措施,比如要求重点大学在本地的招生比例不得超过30%,再比如增加贫困地区的名校招生名额。可尽管如此,各地招生录取机会的差异仍很大,这令公众颇为不满,也成为推进异地高考等教改的阻力。

  我国高校的招生指标之所以难以顺利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招生计划由教育部门、学校主导制定,公众并没有权利参与讨论,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要让各地考生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必须打破这种决策机制,让公众参与利益博弈。

  目前的招生指标制定模式,制约了教育资源不丰富地区的名校招生指标扩大。目前高校招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