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安琪

徐安琪,北京大学元培学院06级本科生,北京大学新闻网记者、法律援助协会会员,名校之约高考成功培训创始人。曾三次跳级,十五岁考入北大。思想独立,锐意进取,愿广结天下友!
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tianzhuanqi

回应雷士军先生提问


 雷士军: 从人生的历程看,你是成功者!想请教你,你对成功的认识?你的人生目标?还有你对北大以至教育对你的作用?分析一下.打扰了!谢谢!  
 
我的回答:
 
首先,很感谢您对我的关注和鼓励。从人生经历上,我显然算不上成功者,因为自己创造价值、服务他人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还没有突出的建树,所以根本谈不上成功。倒是当数您的阅历丰富,并已做成不少事情、乃至事业。如果阶段性地看学业和成长突破,我的确比同龄人更进一步,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并且未来有着更多可能性。
 
如果说人生有方向,那么我的方向是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华...

Read more

几点新见


当今社会,我常常觉得,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水平和能力,而是你的渠道和平台。这让有能力的人感到无用武之地,有平台的人感到成功可以迅速得可怕,而大众则感受到了浮躁。我不知道这是伟大的特色还是时代之痛?

 

北大培养出的同学们,接受精英化的教育,本来就是百分之一,却都想着拥抱那百分之一中的百分之一的机会,于是诸如麦肯锡、投资银行、哈佛大学等等都充满了极致的诱惑力,所有的人打破头皮往里冲,导致长板更长、而短板更短。但是,为什么少有人去想和那百分之九十九去整合,以创造价值、服务社会?我有时候觉得,整个环境给人一种畸形的压力,无畏的竞争常常充斥着生活,静心冥思、修炼灵魂的机会太少了...

Read more

最近应邀做演讲


最近挺忙,有几位中小企业家朋友请我给他们的员工做培训,还有不少教育机构在联系我给让我给中学生做演讲,二者的内容都是关于激励。

 

虽然还没有毕业,但接到这样的任务,特别是前者,我却丝毫不感到惊讶。因为我深知,成功的原理是普遍的,而太多人所缺乏的,也恰恰是一种简单而普遍的观念。我所接触的不少人,专业知识都学得非常好。但对于自我定位、人生目标、人际沟通的实质、领导力的内核等方面缺乏基本的意识,我觉得,他们的潜力都非常大,只不过还没有打开一扇拥抱成功的心门。

 

诚然,我没有多年商界摸爬滚打的经验,但在我看来,培训本身并不需要培训师的经历与听众相同。且不说&ldqu...

Read more

我的北大体验(2):论文心得


过去的两周,对我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我用英语和中文写了一篇毕业论文。中文大概一万五千字,是要求的,英文大概八千字,是我自己主动写的。其实,现在想起来,也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疑难之处。但仔细回顾两周的创作历程和心理煎熬,就会发现,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这两周,我花了几天的时间熬夜。而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很多困难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最难的地方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人对困难的想象。

世上大多的问题,都不是在深度上有特别之处。例如,我们几乎没有天赋、也没有必要去思考宇宙的终极问题。大多数需要思考的问题,其难度往往体现在宽度的复杂性上,即需要把几种思维、几种能力、几个领域的知识和视角相结合,...

Read more

人生的消费理念1


每个人一生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择怎样度过一生的时间。注意,我并不是说一生要达成什么,而是一生的时间应该如何度过。

但太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这个问题,比如,觉得自己现在不够有钱、不够有权、不顾有阅历,甚至,连生存线都不够,所以想这个问题还不够格。一些王公贵族,因为独特的身份,必须过某种生活,他们自己却未必情愿,于是说,不是我选择了生活,而是我被生活选择。

然而,实际上,今天在世的人,都被赋予了这样的权力,下一分钟,你是在看书,在打电话,在办公,还是在上厕所,当它到来时,你必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当然了,就办公来说,你是在办五千一个月的公,还是办十万一个月的公...

Read more

人生的消费理念2


毕业的学生,都想工作。可是一旦工作了的人,又总想在工作中偷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或者说,总盼着休假。天天休假的学生,并不觉得休假有什么宝贵,倒是为没有赚到钱、养活自己而感到焦虑。而工作了的人,却又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框框内,得适度逃出框框的束缚。觉得自己除了出卖劳动力的工作以外,必须有生活。

我指得框框,就是工作。于是你会说,我想讲的问题不就是围城吗?还没进去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不错,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更深刻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城里和城外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工作和生活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生活。然而,大部分赚到钱的人,用五天赚到的钱,未必有两...

Read more

人生的消费理念3


人人都希望有钱,希望成为富豪,可很少有人想过,成为了富豪,除了满足更好的温饱以外,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成为富豪意味着过上了富豪的生活方式。好吧,那么,如果富豪的生活方式之一是环游世界,而我也想环游世界。假定五十万元可以环游世界。而一般赚了五十万的人肯定不敢想着环游世界,他可能会想花五千元钱买一件衣服。赚了三千万元的富豪可能会想去环游世界。那么,如果我赚了五十万元,我就去环游世界,因为我觉得这样值得。从某种程度来说,我用五十万元的钱过上了三千万元富豪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提前致富的秘诀。因为,别人把富理解为钱,而我把富理解为富豪的生活方式。

有人会说,赚了三千万环游世界和赚了五十万环...

Read more

为什么当代没有出大师?一点个人认识


这两天,读了些关于大师的传记。蔡元培,鲁迅,梁漱溟,胡适,陈独秀,詹天佑……这些人都是五四时期的大师。他们的思想,无论是作为文学的,还是作为社会革命理论的,亦或是作为学术本身的,都影响着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代,以及可以预期的后人。

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没有出现大师?我想仅就创作过程的本身谈一点个人认识。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时代,伟大的思想、旗帜和理念,它们都不仅意味着一个它们本身,更代表着这个时代人们深切的激情、反叛、抗争和希望。

它不仅是伟大的理念,更是人的情感,人的深切的爱与恨。不仅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更是微观层面每个个体生命的奋斗。它也许凝练成简短...

Read more

由水果想到的


  走过今天北京的水果摊,摊上往往摆着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的水果。别说普通的苹果、香蕉,就连小摊都有可能有泰国进口的榴莲。这些水果,各个色泽饱满、光鲜有人,其品种之丰富,外形之诱人,是十年前所不及、甚至难以想象的。然而,今天走过这样的水果摊,往往并不让人有期待的感觉,甚至心中根本激荡不起一种想买、想吃的欲望。

  

  记得十年前,除了每年过年家长单位发的苹果、梨,大部分水果都是比较稀缺的。桂圆、猕猴桃和菠萝是不常吃的,山竹和火龙果甚至都没听说过。那时,生活中出现一个珍稀的水果,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走过超市里面的水果区,总是伴着一种莫名的向往和快乐。当时的水果就是美好生活的象...

Read more

我在北大的一些感受


走在清晨的北大校园,晨曦的光芒透过冬日的树木照进我的心底。突然想起了圣经中名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我眼中的大学,应该是一个有光的地方。这光,不仅是大学每天能享受到的日光,更是是一种光明、正直和给人以希望的力量。它们赋予了大学独立的精神,赋予了求学的人独立的人格,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独特的动力。大学,应该是社会最根本的希望。

今日的大学,有太多浮华的亮,却尤为需要真正的光。

大学之光,是自由。

所谓自由,即教育的目的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人性的束缚。也许你会说,从名牌大学毕业,走进了某二环内的摩天大楼,在一个一平方米的隔间里度过十小时的工作,一年飞几次纽约,奋斗几年买下小区中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