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中华

刘中华

知堂、耕堂和垣庵先生


抗战胜利后,很多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向政府请愿为周作人说项,文人签字多,史学家签字少,象陈寅恪、陈垣等大家对请愿书根本不屑一顾。 耕堂老人一向鄙薄周作人的为人与文字,现在很多拥戴周作人的,便讥评孙梨是延安出来的革命作家,长期受赤色宣传,排斥性灵文学,认为就文学性而言,知堂比耕堂要高,知堂文字之妙实非芸斋主人所言也。孙梨老人以文如其人的传统标准评说周作人,指斥曾彻底落水的知堂言行不一、大节有亏,看重的是思想和为人,现在追捧周作人的,喜欢的是其言简意丰、萧淡深远的文字风味,爱重的是文字与意境,关注的重点、评价的标准不一样,就看你看重的是哪一点。 抗战8年期间,垣庵老人在北京坚持以...

Read more

黄苗子先生一定能轻松过关


为什么敢这么判断?我是从周作人先生所受的待遇类比推想得出的结论。

周作人当年落水投敌,成为汉奸文人之代表人物,沦为民族的罪人,照理说应该为文人所唾弃,可因其漂亮文字的魔力,代代均不乏追捧赞叹之粉丝,“文如其人”的传统评价标准在周作人身上早已不管用。可是,中国文人还有另一个传统,就是异常看重个人的气节和操守,《正气歌》的大气磅礴凛然不可侵犯,《满江红》的精忠报国气贯长虹,都是中国文人内心深处伟岸的精神标杆。视节气和操守胜过生命,正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道统,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节气与操守更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许多人宁愿以一死维护这千秋大义,正是这些让人感泣激奋的志士仁人的精神感...

Read more

别想摆脱书


无论哪种场合,说话绝对极易惹人反感,因为会给人以思维简单或结论武断之嫌。但我想如果说“藏书是世间最令人陶醉的事情”,哪怕不在后面加上“之一”的后缀,相信依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至于对藏书没什么兴趣的人,读了这册《别想摆脱书》,估计也会认同这一观点。 清代的藏书家王定安花了大价钱买到一部宋版《孟子》,在他的朋友陈其元面前夸耀。陈其元请求一看,王就让人捧出一只木盒子,打开木盒,里面还有一只楠木小盒,书藏在楠木小盒中。陈其元见这本书果然纸墨颇古,但里面的文字与通行版本无异,就问王定安:“读此,可增长智慧乎?”回答:&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