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继绳

杨继绳:湖北浠水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入新华社工作前后35年,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曾任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经济参考报理论部主任、新闻采访中心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等职。

河南“潘、杨、王”事件前后


河南“潘、杨、王”事件前后

杨继绳

 

河南“潘、杨、王”事件前后 - 杨继绳 - 杨继绳的博客

1958年《人民日报》关于河南的报道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1958年河南省出了一件震动全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即揭批“潘、杨、王右倾反党集团”。几个月时间,受株连者数以万计,致死者逾百人,两年后始得平反。潘,是潘复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杨,是杨珏,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王,是王庭栋,河南省委副秘书长。

他们三人原来是平原省的干部,平原省撤销,1952年12月,潘复生调到河南,任省委第一书记。王庭栋随同潘到河南,1955年杨珏也调到河南。

分歧从合作化速度开始

分歧...

Read more

鞋帮鞋底同时破——坚持等强原则


鞋帮鞋底同时破

杨继绳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如果你买了一双鞋,鞋底还是新的,鞋帮却早早地破了,或者鞋帮还很结实,鞋底却断裂了。你一定会为剩下的鞋底或鞋帮可惜。人们希望最好的情况是,鞋帮鞋底同时破,这样资源才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原则,叫等强原则。其意思是,在设计一个机器零件时要使每一个部分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部分会同时达到使用寿命,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它完好的部分浪费。例如一个汽车曲轴,几个承受力的部位应当强度相等,不能这个部位磨损得很严重,另一部位却完好无缺。

近来有人说要避免产品...

Read more

学历 知识 才能 贡献


学历 知识 才能 贡献

杨继绳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近来,人们对学历、知识、知识、才能、贡献谈论得比较多,认识上也不大一致。为了抛砖引玉,这里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学历和知识

学历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学历高低,可以大体反映他知识的多寡;但是,学历并不等于知识;不能绝对地说,学历高的人知识一定就多。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但是,人们不可能事事靠自己的实践去取得知识。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前人和别人的实践间接而来的。书本...

Read more

迎接最有希望的三十年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这六十年可以分为两个三十年,改革开放是第二个三十年。现在我们正在迈进第三个三十年――中国最有希望的三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基本是移植前苏联的制度: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统制。经济垄断、政治垄断、思想垄断。国家吞噬了社会。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实证明,这种制度不能有效地吸纳二十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没有力量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缓慢;无休止的内部政治斗争耗尽了精力。内部危机日益深重,最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在第一个三十年...

Read more

要培育市场灵魂


要培育市场灵魂

杨继绳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如今,消费者进入市场,常存几分戒备:怕买到了伪劣商品,怕在价格上当了“冤大头”。面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欺诈行为,也有人摇头叹息,他们断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毛病!”

这种断言是不对的。正确的结论应当是:买卖中的欺诈行为不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毛病,而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完善的毛病。

近来,培育市场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不过,人们在培育市场时,较多地注重市场的物质方面,较少注意市场的非物质方面。市场的物质方面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消费品市场和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竞争...

Read more

通钢失败模式可能放大为中国改革的滑铁庐


关于通钢事件,报刊报道很多,我认为《财经》的报道《通钢改制之殇》比较客观、全面。他们派出很多记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调研究。由于《通钢改制之殇》很长,我删繁就简,略述如下:

通化钢铁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数万职工及其家属聚集在远离城市的群山之间。围绕通钢形成了机械加工、耐火材料、矿石加工、金属深加工,还包括长途运输、钢材贸易、废铁倒卖等产业。这些“围钢产业”依通钢而生存,与通钢内部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通化市到厂区途中,到处可以看到废钢铁回收公司,其中有一些是内部人自取自卖。通钢改制不仅会触动通钢职工利益,更会触动内部人控制的一些“围钢产业”的利益。

通钢像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企业办...

Read more

逝去的何只是悠闲


 

 

杨继绳

1507年(嘉佑二年)4月14日,二十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因母丧在家服孝一年多,1059年(嘉佑四年)10月举家迁往京师。他们从四川眉山出发,一路饮酒吟诗,饱览湖光山色,第二年2月才到达京师(开封),行程四个月。1071年7月,苏东坡离开京师(开封)到杭州任职,路经淮阳(陈州)在弟弟苏辙处住了70多天,11月才到达杭州。行程又是四个多月。那时人们是多么悠闲啊!在以往的年代,人们悠然自得,享受着田园诗的生活。

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从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完成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今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