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鲍银胜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

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国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之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最优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在不影响社会再生产不断循环和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国民收入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理论上而言,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最优化之间并不是可以同时自动实现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一)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并不能自动实现最优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在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虽然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可供分配的物品,但是,其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最优化。理论上而言,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扩大是由于多种...

Read more

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其运用(之三)


鉴于经济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从预期角度分析,根据货币存在的上述经济效应,货币发行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预期方面,并且这种预期作用的发挥,也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存量生产要素的货币效应而言,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货币供应对于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数量来影响存量资产的价格,从而使存量资产所有者市场主体产生购买力提高的幻觉,从而推动消费;使资产购买者在价格上涨预期作用下,加快资产购买步伐,从而增加社会消费。与此同时,也使资产生产者在价格上涨刺激下,通过扩大生产的方式增加资产供给,随着...

Read more

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其运用(之二)


 

二、信用货币条件下的货币经济效应

(一)信用货币主要特征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都明显地不同于黄金作为交易货币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用货币不是商品,其可以凭借政府信用的方式来发行。因此,其发行总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意志,而不像黄金生产那样受制于生产条件、天然储量的限制。

二是信用货币能否充当执行流通媒介的货币职能,其在很大程度受制于政府赋予的强制流通权力,一旦这种强制流通权力丧失了,那么,这种货币就一钱不值了。因此,保持政治权力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是信用货币成为流通货币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在信用货币作为...

Read more

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其运用(之一)


 
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目前经济发展正呈现明显的货币化特征。所谓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和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全社会初级形态生产要素、商品以及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表述其自身价值的程度(以下简称非价值形态产品)。鉴于经济货币化是一切非价值化的生产要素、商品以及资产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受货币供给数量可以通过信用方式无限扩张影响,这些非价值化形态的生产要素、商品以及资产的价值化进程必将明显加快,在增量...

Read more

实现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所必需采取的相关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不在于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更不在于通过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去实现经济增长,而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以及生产要素组合模式的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出口与进口实现有效均衡的基础之上,最终使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使经济发展最终满足于中国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实现此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经济发展推动力上,应该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以及消费热点的培育,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要素推动的基础之上。如前所述,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规模受制于生产要素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当前,在中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短缺、劳动者...

Read more

内生性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实际上,在社会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情况下,由经济发展内生要素所推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加,也会使失业率减少,经济得到增长。在经济增长是由内生力量推动的发展模式下,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征:
第一、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供给充足,其主要表现为资金、资源、劳动、技术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供应充足。当然,就上述生产要素构成而言,不同生产方式下各生产要素的组合模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供给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供给主要表现为信用货币发行,这种货币发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初级形态生产要素或设备、基础设施及原材...

Read more

实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如前所述,目前中国GDP发展呈现数量规模庞大而质量相对不高的发展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GDP的发展质量,实现中国GDP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与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相一致,当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绿色GDP核算机制的推行,转变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实现GDP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及销售监管的方式,确保社会产品生产质量,使社会产品的生产最终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为GDP的价值形态提供有效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撑。
3.通过加强教育...

Read more

中国前期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质量状况


从中国前期GDP发展质量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GDP规模在价值形态及使用价值形态方面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就GDP发展质量而言,中国前期GDP总量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GDP发展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前期GDP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典型的资源货币化发展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资源消耗在GDP生产中占据了较大比例,由于自然资源定价较低,因此,由工业化所导致的自然资源价值增值部分,都作为增量价值计入了当期的GDP总量。鉴于在重化工业时代自然资源的价值增值数量庞大,在现行的GDP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对于G...

Read more

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与质量


 理论上而言,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数量为代表的国内生产总值外在表现形式;另一种是以质量为代表的国内生产总值内在表现形式。整体来看,国内生产总值这两种表现形式,其对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角度和标准也各不相同。

(一)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数量的表现形式

若从数量方面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水平,如前所述,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使用价值形态所表示的一定时期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以价值形态所表现的一定时期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水平。

就使用价值形态所表示的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一国生产的可以满足本国和国外生产和生...

Read more

实现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主要路径(之三)


(三)政府正确履行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必须承担的相关职责
为了使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之上,就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要正确地履行职能,为实现本国的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具体言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的方式,使居民居住环境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破坏。有了环境保护法的制约,一些高污染项目将面临较高的治污成本压力,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污染项目的发展,而一些有利于自然环境进一步改善的产业如绿色环保产业,则会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极而得到快速发展。
2.通过制定最低工资保障法的方式,保证可再生劳动力的再生产。最低工资保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