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鲍银胜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

减税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经济效应的比较分析(之二)


2) 财政在用于投资性支出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在投资决策上存在的相对局限性,会造成诸多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由此导致诸多无效投资。如前所述,由于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决策部门并不是具有严格的市场约束机制的市场主体,由此导致了财政在投资决策上还受到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在财政投资不是根据市场运行规则来确定投资方向而是根据人为的决策机制来确定投资方向的影响下,一些财政投资性项目并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一方面会导致国民经济短缺部门的发展得不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形成诸多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从而造成社会财富...

Read more

减税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经济效应的比较分析


 (一)财政支出政策自身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相对于减税政策而言,财政支出政策自身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政支出决策的科学性相对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进行财政支出决策的主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由于受各种经济信息千变万化以及财政项目支出“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在财政支出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一项财政支出都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也不能保证每一项财政支出数量都是相对合理的,而不存在浪费现象。此外,从财政支出效率角度分析,由于没...

Read more

对于减税政策乘数效应与财政支出政策乘数效应的理论再分析


如前所述,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调控理论,他们认为,由于财政支出是一种完全的支出,因此,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于国民产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而从减税政策来看,传统理论认为,减税会产生一部分储蓄,从而使减税对于市场主体所产生的增量收入不能完全用于支出,由此使减税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不但受制于居民当期边际消费倾向的约束,而且还受一定收入水平下居民储蓄率高低的影响。笔者认为,如果传统理论所说的“减税”主要是指对居民所得税等直接税的削减,那么,在这种减税背景下,要使减税对于国民产出所产生...

Read more

遏制机器大工业发展导致就业率下降需要采取的相关对策


(一)实行适度的计划生育政策
如前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劳动在时间上可以得到持续保存,由此导致凝结人类存量劳动的机器大工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可以起到代替既有劳动的作用。因此,为了正确地处理科学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对于人类劳动需求相对减少的问题,就需求通过适度计划生育的政策,确保人类自身再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协调发展。从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延续后代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首要任务,而人类对于其后代延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续自身的寿命以及提高后代的综合素质。就此而言,追求人类后代的数量并不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主要目的。因此...

Read more

关于工业化发展与就业率下降关系的理论思考(下)


 (二)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资本不会对劳动起到完全替代作用

    如前所述,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由于机器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对于人类劳动的替代,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一般而言,机器设备主要以资本形态体现出来,其一方面表现为机器设备自身价值较大,一般市场主体没有能力进行购买;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机器设备往往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条件而存在。正是由于机器设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上述特征,由此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在工业化阶段以机器设备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会对劳动产生替代作用。而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机器设备的价值形态直接表现为信用...

Read more

关于工业化发展与就业率下降关系的理论思考


从工业化发展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来看,如前所述,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运用,社会生产呈现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劳动力需求相对缩小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的出现,表现上看似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因为,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发展对于机器的需求大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其实,若从后工业化时代生产发展的本质属性分析,后工业化时代生产发展对于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思想,而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思想在新的生产发展形态下出现的新变化。对之,可做如下说明:
(一)机器工业的发展导致...

Read more

工业化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既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也表现为农业生产收益率不断提高的过程[1]。从农业生产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来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面积的不断拓展,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其主要表现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农业耕地面积的不断拓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拓荒和耕作,由此带动了劳动人口的增加。就农业生产收益率提高对于就业率的影响而言,在农业生产工具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会提高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在一定时期社会对于农业产品消费需求基本满足的条件下,这种由...

Read more

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共同发展的主要路径(二)


(二)在生产可能性边缘持续扩张中实现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路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生产可能性边缘持续扩张过程中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最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依靠科技的力量,确保在产品生产成本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在生产可能边缘的持续扩张中,通过科技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使生产可能性边缘获得最大程度地扩张,通过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持续扩张,为国民收入分配提供充分的产品支持。
2.通过可再生产要素的培育,确保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的可持续性 。理论上而言,生产可能性边缘能否实现可持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

Read more

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共同发展的主要路径(一)


如前所述,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最优化,当前要正确地处理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必须实破的几个理论误区
要正确地处理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优化之间的关系,当前必须突破以下几个理论误区:
1.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不代表生产产品价值的最大化,而应该表现为满足本国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最大化。如前所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并不代表生产产品价值的最大化,而是通过有效的生产要素组合以及相对合理的国民收入分...

Read more

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国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之二)


 (二)生产可能性边缘最大化与最优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相互影响
 理论上而言,单纯地以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缘为主要目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反,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兼顾分配的相对公平性,那么,这种以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缘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并且也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总体来看,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最大化与最优的国民收入分配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可能性边缘的扩大程度决定了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数量。就国民收入分配的对象而言,一定时期决定国民收入可分配数量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