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之下,很多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国际化。尽管尝试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的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企业都在为其国际化的尝试付出巨大代价。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国际化对国际大企业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就算超级企业沃尔玛也在德国市场铩羽而归,不得不放弃这个欧洲最大的消费者市场。
最近《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德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经验的文章,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欧洲经济的火车头。近年来尽管有高成本和强势欧元的负面影响,德国仍然是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虽然德国有全球知名大企业集团,如奔驰、宝马和大众汽...
作者文章归档:尹一丁

创新的“说”词
曾让IBM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奇总裁盖斯纳(Gestner)在他广为流传的自传《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一书中曾记载,他在1990年接手的IBM是一个庞大臃肿,缺乏竞争能力的恐龙,濒临灭绝的边缘。他作为从外部空降的总裁,在客观分析IBM的衰落原因时,发现导致IBM缺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新文化 54.77+3.556.93%
*ST远洋3.52+0.144.14%
新文化 54.77+3.556.93%
*ST远洋3.52+0.144.14%
乏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消极怠慢的企业文化。而让他吃惊的是,造成这种文化的核心症结之一竟...
重塑企业的创新骨骼
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与内部缺乏专门的创新部门大有关系。
首先提出M型(multi-divisional)的组织机构形式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钱德勒认为,美国大企业在二十世纪初的一项核心创新就是创建了所谓M型(multi-divisional)的组织机构形式,即企业由多个事务部(SBUs)构成,具有一定自主权,但受总部协调和控制。
但最具创新能力的苹果从不设立事务部。它们实施的是以团队制(team-based)为基础的O型组织结构,即各部门围绕总决策人,环形分布。它们地位均等且开放,按照具体研发项目提供相应的人员去组合形成非永久性团队。因此,乔布斯曾说苹果是世界上最大...
索尼后工业化时期水土不服
今天的索尼仍由画地为牢并傲慢固执的工程师来掌控,这种硬件导向文化会继续青睐过时的工业化制造模式,并助长各部门的山头主义。索尼的复兴恐怕需要将现有企业拆散,值得庆幸的是,其电影表现一直不错,金融和保险也很成功。
在创始人盛田昭夫的带领下,当年的索尼锐意创新,不断推出崭新的产品类别,如收音机、电视、录像机、随身听、CD机等,成为全球电子王国的领导者。曾几何时,索尼如同今日的苹果,是创新、质量、时代先锋的标志,但令人惋惜的是,从2005年开始,索尼走上了一条衰落之路。
今天,索尼150亿美元的市值,仅为苹果(近4000亿美元)的1/26和三星(2000亿美元)的1/13...
以色列的奇迹
人口小国以色列幅员不广,但这样一个小国家却被称为“创新的国度”。它的高科技产业实力极其雄厚 ,连一贯以傲慢著称的微软公司CEO鲍尔默都承认,由于以色列籍员工对微软的成就贡献巨大,微软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家以色列公司。谷歌的总裁施密特也曾说,以色列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创业大国。
这样的成就对于一个仅有50年历史的,并始终动荡不安的小国,实在是一个奇迹。
最新的统计数据就更具有说服力。以色列目前共有近四千家新兴科技型企业(start-up),密度全球最高(每两千以色列人就拥有一家)。同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以色列公司的数目超过整个欧洲所有公...
德国小公司如何德国小公司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之下,很多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国际化。尽管尝试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的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企业都在为其国际化的尝试付出巨大代价。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国际化对国际大企业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就算超级企业沃尔玛也在德国市场铩羽而归,不得不放弃这个欧洲最大的消费者市场。
最近《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德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经验的文章,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欧洲经济的火车头。近年来尽管有高成本和强势欧元的负面影响,德国仍然是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虽然德国有全球知名大企业集团,如奔驰、宝马和大众汽...
雅虎之殇:走向末路的昔日猛虎
在高科技行业,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多少曾经的王者因满足于一时的成功,最终被淘汰。雅虎正是这样的企业。其从创立伊始就没有立下引领高科技行业的长线战略,而将自己定位于媒体公司,这种平庸的志向直接注定了雅虎今天的没落。
1994年,大名鼎鼎的雅虎由美籍华人杨致远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同学戴维·费罗(David Filo)在硅谷创立。它最初只是一个引导互联网用户访问各类流行网页的目录。因为目录极受用户欢迎,杨致远和费罗决定退学成立公司以把握商机,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雅虎传奇。上世纪90年代后期,雅虎飞速发展,在目录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搜索、电邮、新闻和娱乐等功能,最终演变成...
谷歌变重:剑指云计算
短短13年时间,谷歌从一个微不足道的新创企业变身为市值高达18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王国,成绩无可匹敌。但和其他国际大企业相比,谷歌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几乎所有收入都来源于搜索类广告。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其他方法在网上搜寻信息。谷歌比外界更早看清了自身的缺陷,于是历时数年,通过垂直整合和横向扩张,将自己打造成涵盖硬软件和服务三大领域的综合企业。而谷歌所有的整合和布局,均围绕云计算时代的核心业务展开,其最终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云计算时代的领袖。
2011年8月,谷歌以12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手机部门,高调进入移动平台时代。此举使得谷歌由单纯的网络企业转变为一个软硬兼备的...
三星的“全球心态”
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三星电子就带动三星集团从一个默默无闻,只能生产便宜电器的韩国企业跃升为称雄于世的全球大企业。三星目前在全球品牌榜上名列第19位,把曾领导全球电子业数十年的索尼(全球排名仅34)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三星集团取得国际化成功的原因很多,如雄厚的研发能力,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策略,市场区间的高端定位和强大的市场运作技能等。已有很多论文对这些原因进行过详细的分析,本文不再赘述。但三星成功的另一个核心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即三星成功地建立了企业强大的全球观(global mindset),这就是本文研讨的重点。
异域负担下的全球观
全球观又称...
甲骨文的神谕:纵横整合云端称王
如今,甲骨文的全球数据库市场份额高达40%,比排名第二的IBM高出两倍。在商业应用和中间软件市场,分别仅次于SAP和IBM,排名第二。更关键的是,甲骨文的云端服务战略定位极其准确,就如其产品口号所宣称的那样,社交性、移动性和完整性兼备。其在云端称王指日可待。
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创建于1977年的甲骨文是全球第三大软件企业,规模仅次于微软和IBM。其核心产品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商业应用软件,如企业资源管理(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用户关系管理(CRM)、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SCM)、人力资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