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任远

任远 经济学博士,教授。美国依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博士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并担任浙江省绍兴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学系(2000-2001)和日本东亚发展研究所(2006)做访问研究员。200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0年获得复旦大学“世纪之星”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教育部985计划)。任远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美国人口学会(PAA)、北美华人社会学学会(NACSA)、中国人口学学会(CP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上海人口学学会、上海人类学学会等学术社团会员,兼任上海人类学学会秘书长。

大学是做什么的要想明白


  在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大学还没有崛起,这会限制国家的崛起。实际上大学崛起应该先于国家的崛起,从而能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理论、知识产品、引导和支撑国家的发展前进。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国家建设努力开辟进入新的时代,以及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确立未来方向,以及探索世界在中国视野中的发展未来,大学作为知识探索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具有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因此,这是我们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当前迫切要求理论思想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追求,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使命所在。

  大学应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使命,创造一流的知识和思想。从而致力于在世界...

Read more

“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口战略如何转型


  当前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人口格局出现持续的低生育率,人口总量将在2025-2030年左右达到顶点并开始下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将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和社会抚养水平持续提高。基于对人口中长期变化基本态势的判断,需要尽快布局和开辟新的人口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国家人口战略调整和政策改革应该重视以下几个转变:

  第一,需要将以控制人口增长和降低生育率为核心的行政执行的“计划生育”,转变为重视人口健康服务和生育支持、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福利的“新计划生育”。

  在198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制度通过行政强制干预家庭生育行为,强调生育管理和控...

Read more

房价上涨降低结婚率、生育率,但后果远远不止这些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在逻辑上会影响住房需求和房地产市场。例如结婚和家庭分裂会带来住房需求扩张,上海户籍人口的家庭户数从2000年的475.7万户增加到2013年的527.52万户,考虑外来常住人口,城市的家庭户数量保持着增长态势。上海每年登记结婚的人口从2000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从每年9.3万对左右增加到14万对左右(2008)。虽然我们的研究表明,人口因素对当下房地产和住房市场的影响忽略不计,但值得引起关注的是房地产和住房市场发展所引发的人口学后果。

  生育率下降和不婚率上升

  住房市场发展过快首先可能进一步带来生育率下降和不结婚率上升。住房是家庭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Read more

增长的精英移民及对中美社会的影响


随着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深化,中国向世界的移民和世界向中国的移民都迅速增长,这一趋势在未来将表现得更加显著。本文关注1990年代以后中国在美国新移民的增长,特别是精英移民的增长,讨论与此相关联的社会认同、空间演化的特点,并讨论精英移民的新移民现象对美国社会和中国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增长的精英移民

中国对美国的第一波移民高峰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主要是从华南地区流出的劳工移民。在1880年代“排华法案”以后,华人移民受到很大排斥。1943年“排华法案”被废止,华人移民数量重新开始迅速增长,从10万人左右增加到当前的约400万。在1980年代以...

Read more

社会融合不足使城乡面临“发展陷阱“


当前,关于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移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融合状况不仅影响到这一群体的生活福利,还关系到城市内部的社会整合。同时,他们的社会融合状况也影响着乡城迁移的动态轨迹以及他们的行为选择,对人口迁移产生了累积性、长期性甚至是代际性的影响,并因此影响宏观的城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社会融合不足导致乡村移民的代际循环

社会融合的困难导致移民对城市就业和收入的预期是短期性的,这种短期性弱化了迁移人口对迁移收益的判断,削弱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动机。而他们对成本收益判断的短期性,使得他们的迁移行为是短期性的。多数移民最终选择离开城市,出现返回式的迁移或周期性的迁移。人口...

Read more

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红利


  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9.37亿,开始出现下降。因此不仅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劳动适龄人口总量也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说明长期以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传统的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继续维持。

  关于如何应对“人口红利”下降的挑战,蔡昉等学者提出通过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熊必俊等学者,包括笔者也多次强调通过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来开发“动态人口红利”,减缓数字上的15-59岁劳动适龄...

Read more

老龄化 新起点


  当我们考虑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时,往往不自觉地将老龄化作为一个压力,将老年人口作为被抚养人口和社会的负担。实际上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一直在经历着老龄化的过程,老龄化不仅没有带来社会经济的崩溃,反而创造出更加繁荣富裕的人类社会。对于快速增长的老龄化,应该慎重重视和及时准备,因此陷入悲观的态度并不可取。

  庞大的老年人口意味着庞大数量的健康的和有生产能力的老年人力资源和老年人力资本,这些都能够转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财富。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巨大人口规模和巨大老年人力资源的国家,老年人口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实施生产性老龄化的战略,将大量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和社会生...

Read more

应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赢之举


  当老龄化与城市化中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结合,老龄化也意味着新的产业发展机遇,个税递延政策能促进养老保险产业市场的发展

  中国要积极发展各种商业性、补充性养老保险产品,更应重视将更大的努力和更基本的关怀关注于基层基础性的社会养老保险

  当前,我国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人口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城市化,二是人口快速老龄化。不能简单地认为,老龄化就必然等同于经济发展能力的削弱和衰退。当老龄化和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结合起来,老龄化也意味着产生出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目前,上海户籍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数量为35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500万左右。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居民经济收入...

Read more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


  如果说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表现了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红利,随着国家发展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代,人口红利的作用将逐步减弱。如何从人口学角度出发思考新的发展动力成为重要的课题。六普表明上海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还有提高,这支持了上海继续维持了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过这并不意味上海的人口结构变动还落后于全国,或者上海享有更久的人口红利期,这主要是上海依靠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吸引移民进入城市就业和发展的结果。

  因为上海的人口转变是领先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不是落后于全国,因此上海应该更早地和更快地从依靠劳动力数量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为依靠人口质量,或者说依靠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