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仲敬

出生于1974年,四川人。译有大卫·休谟《英国史》,著有《民国纪事本末》、《从华夏到中国》。199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曾在新疆做过十年法医。刀下阅尸,笔下著史,可谓神来转身。目前为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双面蒋经国


  蒋经国的少年时代充满了不安全感,一部分源于他父母的尴尬关系,另一部分源于口岸和乡村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儿童大抵有原始动物式的本能,能够领会各种微妙的气氛却不知其所以然。青年蒋介石不是称职的父亲,不明白儿童的需要在于安全和爱抚的体会。他自己就是任性而冲动的人,又将上海滩起伏不定的浪人生活带进了儿童高度敏感的世界。蒋介石作为父亲,像许多自以为是的男人一样,以为物质和成功是最重要的,对微环境的稳定性和心理安全感非常迟钝,经常盲目地践踏儿童世界的玻璃房子。他在物质上慷慨大方,但儿童恰好在物质方面极不敏感。蒋经国的母亲属于那种既软弱又执着的类型,将自己的焦虑和怨怼投射给儿子。

  少年蒋经国...

Read more

福利政治与宪法习惯的塑造


一、当代福利政治的历史路径 

历史上,福利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有两类。第一种是宗教和准宗教的考虑,第二种是政治共同体的身份标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当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五山僧侣将他们的福利机构转变为动员工具,自身形成当时当地重要政治势力的时候;二者的区别就不复存在。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将上述宗教团体作为政治共同体来分析。 

从财政方面考虑,福利意味着额外的公共开支。这种开支只能有两种来源:政治共同体自身的公共收益或预支的公共收益,战利品或预支的战利品。伊丽莎白时代的济贫税是前者的典范,由英格兰王国的国民-纳税人向王国的居民-非纳税人支付。英格兰王国并非没有战...

Read more

无足轻重的文人陈独秀


   陈独秀幼年丧父,过继给叔父陈昔凡(陈衍庶,1851-1913,安徽怀宁(今安庆)人,字昔凡,又名陈庶,晚号石门渔隐、石门湖叟)。陈昔凡是举人和道台,在东北剿匪时招安过张作霖(陈衍庶代理新民府知府时,将当时落草为寇的张作霖收编为清军营官,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

  他的文人造诣不低。黄宾虹在《近数十年画者评》中说,“皖江南北,素多画工……陈昔凡(庶)、姜颖生(筠)皆左清晖而右麓台。”(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清晖老人。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道人。二人同为清初绘画大家)陈独秀后来痛骂&ldqu...

Read more

“议会迷”宋教仁


宋教仁是国民党本来可能拥有的另一位汪兆铭,以其生命体现了民初似乎本来可能出现的美好岁月和机会窗口,然而对他个人来说,堪称生得其时死得其时。他从小就是神童,习惯于强迫周围的人忍受他惊世骇俗的言论。很少有人在科举废除之前放弃科举,更不用说放弃已经到手的功名,投靠没有人知道底细的洋学堂。他却在1902年报考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兴办的文华书院,以第一名录取。他在武昌结识了黄兴和吴禄贞,他们的小团体构成了华兴会的种子。1904年,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当年年底,清政府发现华兴会图谋不轨。宋教仁和黄兴在圣公会的保护下流亡日本。19055月,他在东京出版了著名的《二十世纪...

Read more

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所谓的民族矛盾,其实是中国和世界结构性冲突的暴露

 

  问:结合您在新疆工作的经历,稍许对中国政局有些观察的人都会发现,近些年来,民族问题愈来愈成为一把悬在执政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您能否结合自己在新疆工作那些年的感受,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刘仲敬:这显然是伪问题。莎士比亚说过:当我们开始说谎,我们编织了多么可怕的罗网。我们必须编造更多的谎言,遮蔽原先较小的谎言。在伪问题的框架内,没有正确或有效的答案。

 

  我认为,内亚其实只有两个问题:正统性的失败和地缘政治的紧张。这两者都不是民族问题,“民族&rd...

Read more

知人论世的幽微史学


田余庆诞于1924年,是北京大学20世纪40年代的孑遗,属于人为摧折最甚的世代。他们的基础奠定于民国的尾声,初出茅庐就沦为思想改造的重点,等到外部条件稍微宽松,人已垂垂老矣。更早的世代在政治压力收紧以前,已经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奠定了相当的地位,多多少少可以构成某种缓冲余地。至少在当权派的眼中,他们的旧思想可以通过自然死亡而消灭,无需太过苛求,改造灵魂的真正压力,落在尚未扬名立万的青年一代头上。因此,在这一代人当中,失节是正常的,相当于老一辈人的沉默。他们的沉默就代表出类拔萃的节操,相当于老一辈人的仗义执言。

 

田先生是有节操的人,证据恰好就是他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很少发表文章...

Read more

“老儿子”张学良


   张学良属于那种事迹众所周知的人物,因此无需重复叙述。他的性格属于“老儿子”的类型,任性而脆弱。“老儿子”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多年期望得子,却生了太多的女孩。在大家都已经绝望的时候,儿子突然降生了。他处在这样的环境内,不变成花花公子是非常困难的。他少年时代习惯了奉系势力节节上升的趋势,自己又在军事革新当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视事太易,没有坚持长期计划的耐心,不能区分枝节的困难和方向的谬误。

  

  东北易帜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此后的一切错误都派生于此。张作霖在东北的地位主要依靠他的外交平衡术,因此奉军可以轻易入关,关...

Read more

明镜、天平与舞台—-古老和年轻的正义


   萨达卡特·卡德里的科普读物《为什么审判不公正》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从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到反恐战争的非法战斗人员。如果作者的目标是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他的成绩已经近乎尽善尽美。如果读者的目标理解孟德斯鸠所谓“法的精神”,这种海客谈瀛洲的写法就没有多大的帮助。资料的多少和文笔的优劣只是著作的次要指标,关键价值还是在于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动物故事集》可以将鲸鱼、鲨鱼和带鱼的故事放在一起,从人类捕鱼、吃鱼的角度考虑问题。《动物学》就一定要把鲸鱼和陆地哺乳动物、鲨鱼和软骨类、带鱼和硬骨类分门别类,不会以简单罗列在同一个平面上,尤其要从鱼类本身演化的角度考虑...

Read more

读史早知今日事


——关于《从华夏到中国》

 

世界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虽然漫长,关键性的节点却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人生剧本在三十岁以前就写定了,以后的内容根本不值一看。文明和邦国的兴废都有其不可逆的节点,拥有无限可能性的青春期总是非常短促。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很重要,因为涉及大一统和多国体系的路径选择。朱元璋和张士诚的斗争不太重要,因为除了极少数攀龙附凤的大臣、将军,谁会在乎皇帝姓张姓李?王朝的故事都是千篇一律的,增加细节根本不会改进人类的理解力。凯撒和庞培的斗争很重要,因为当时仍然能够在共和国和帝国之间做出选择。加尔巴和维斯巴芗的斗争就不太重要了,因为谁上台都是皇帝。哪一...

Read more

威权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曾对政体作出数种区分,其中的僭政或许和威权主义最为混淆。僭政自我授权,为自己服务,不受传统和先例的约束;而威权主义是基于传统规范的政体,它的权力并非源于自身。传统规范先于威权体制,大于威权体制。因此威权体制是有限政体的一种,不属于“僭政”范围。

 

在没有经过政治训练的眼睛里,传统规范和自然法则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威权领导人的权力会酷似父亲在家庭内的权力,不是篡夺的产物。事实上,大多数威权体制都有父系家长制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们的权力是有机的,就像丈夫残酷虐待妻子,妻子一般不会认为他是强盗。暴力狂即使离婚,通常也不会遭到强盗的惩罚。共同体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