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秋兰

喜欢历史的人

点评版: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

Read more

读史记之【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小序】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纲】

  • 阪泉之战,黄帝败炎帝。涿鹿之战,黄帝杀蚩尤。黄帝代神农氏。

  • 黄帝治天下。

  • 黄帝之后,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

  • 颛顼之后,黄帝之子、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 帝喾之后,其子挚立,不善,挚之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 帝尧授民以时。

    ...

Read more

明朝之锦衣卫


 【锦衣卫】

   今锦衣卫常上官,自指挥使以下,俱本卫列衔不待言。若升至都督,则带衔于军府,俱无足异,惟加都指挥者亦书本卫,意每疑之,外省有都使司方有此官,今京师安所得都司称之?盖外卫官历任升至都司,必云某卫带俸,然军职犯罪,有革任带俸差操之文。其后官金吾者,以“带俸”二字为不祥而去之,遂使在京三品衙门,忽有外任二品之官。于典制则乖,于官守则舛,武人之无识无足责,而邦政大臣,亦视为固然,无一纠正之者。惜矣!

【锦衣卫镇抚司】

  锦衣卫,初以仪銮司改设,后改拱卫司,其后又改为亲军指挥使司,为二十二卫禁军之首,不复隶都...

Read more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句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样的口号下奔走呼号,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绝不做亡国奴。

       然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人把“天下”等同于“国家”或“政权”,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应当这样理解,“天下”并不等同于“国家”,更不等同于“政权”,“天下&rd...

Read more

陆建章杀人如麻


陆建章,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也是一名服役于袁世凯“新建陆军”并因此崛起的武人。在袁世凯时代,他曾任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因杀人如麻而闻名。

还在清末时,陆建章曾仕于曹州,每逢抓到盗贼,无需刑讯,立即处决,故枉死者不计其数。对于不认罪者,陆即下令用刑逼供,以致后来被捕者多不敢申辩,以求死得痛快。如今他当上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主要是替袁世凯消灭革命党。他派出大量密探侦察,只要密探报告某某是乱党,陆便立即派人逮捕。每次审讯,仅令人跪在案前,简单问几句,之后即押赴刑场枪决。人犯还想申辩,陆置之不理。

陆建章的密探亦利用其生杀大权胡作非为。据说有某密探想奸淫某生...

Read more

一首贺新郎,怅秋风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时任枢密院编修的胡铨上书反对与金人议和,并乞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头,以谢天下。语尤激烈,朝野震耸。连金人也出千金买稿,并发出了“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的感慨。

秦桧是宋金主和派的代表,自不必赘言。另外两个,孙近是因承桧意旨而超迁升官至“参知政事”的副宰相。王伦是宋朝派出的大金通问使。承高宗旨意,使金议和。几番往复,通金国,探敌情,问二帝,谋废伪帝刘豫,并最终获得金国“归梓宫、太后及河南地”的许诺。

十一月,伦至行在,引疾请祠,不许,趣赴内殿奏事。时哲等骄倨,受书...

Read more

明朝穿越指南-体验明代各种考试


没事干,去翻各种凶残的古代人类的考卷去了..

看了第一行就有种想一头撞死的感觉...比如说是洪武四年的会试考卷,成功粉碎了一个学生族“没准儿去明穿一把碰个运气一把估计能捡个秀才”的美好愿望...

太可恶了!某正白天考试累吐血的新晋的正坐在桌前恶补明史资料的学生族兼导游混合体——怒而掀桌...好吧忘了这桌子是实木的了又厚又沉折腾了半天竟敢摇也不摇一下!!

从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建国后开科取士【这个在之前由导游明穿鲤鱼(没错!就是这么奇葩的名字!)提到过。】的首科的殿试内容开始围观【赶紧的,快脑补一下考试气氛和周围景观,想想百度出来的和蔼可...

Read more

伦敦政经校史摘 -- 费孝通小传


1936年,胡适代表北大应邀前往哈佛大学三百周年纪念会。9月17日的午餐会上,胡作为致辞者之一,宣称“中国的大学,依照古历的算法,是排行第一古老的大学体系。”据当日《公论报》记载,各国代表初闻此言时,皆是倘然大笑状。江勇振先生在其考证中推测,胡适之所以有此论调,是因着彼时中国大学所得排名之落后的缘故,是自作辩护的举动。与会的505个大学及学术团体中,即便是外办的燕京学堂,也不过392号的顺次。吴文藻先生作为燕京的代表,不知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

午餐会时,吴文藻于列席中,并排坐在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身旁。前者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

Read more

重识伍子胥


最近在网上看台大吕世浩老师的历史课,觉得很受启发,很多小时候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被改变了。

比如伍子胥,之前我对他的印象是这样的:

楚平王喜欢小儿子,想废了太子,立小儿子为太子。伍子胥的父亲,太子的师傅伍奢为了自己的学生,也为了楚国政局的稳定劝谏楚平王。平王不但将伍奢下到狱中准备处斩,为了斩草除根,还想把伍奢的两个有本事的儿子骗过了一起杀了。伍奢何尝不明白平王的打算,不过他坦承相告说大儿子伍尚仁厚孝顺,知道父亲有难一定会过来一起受死,可是小儿子伍子胥独立有主见,肯定不会束手就擒,而就是我这个小儿子,将来肯定会为楚国带来灾难。事情果然如同伍奢预料的那样,伍尚慷慨就义,伍子胥...

Read more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上):宰辅制度的历史沿革


宋代宰辅的概念包括宰相(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左丞相、右丞相、平章军国事)、副宰相(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领、判)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宰辅是各朝各代行政权力的中枢,上承帝王天子,下接百官黎民。可以说,历史上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军事、政治、改革、经济、文化……都跟当朝的宰辅们密切相关,研究一个朝代的宰辅制度,将极大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朝代的历史,可以说是打开历史研究的一把金钥匙。

一、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