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秋兰

喜欢历史的人

晚清四大名臣


一、曾国藩

曾国藩的父亲年近50岁时才成为秀才,自知能力有限,于是一心一意栽培自己的长子曾国藩科考。

1835年,24岁的曾国藩京城会试未中,1836年继续考,继续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两年后1838年再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和他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中,有一个人叫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湖南同乡为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1854年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南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

Read more

民国时期的大学与先生


“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

民国时期,国内几所大学驰名四海,民国时期的几位教育家也是响当当,无论人品,学问还是授课风格,皆是比现在高出一大截。民国时期虽饱经战乱然而立世精神不死;虽经济不振然而人才辈出。何故?国民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不断,对大学校风及教师的容忍,才造就了民国的先生们。

蔡元培、胡适、、张伯苓、梅贻琦、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学问自由,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在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烽火连天...

Read more

康梁的变法舆论


惨败给日本之后,慈禧李鸿章张之洞等几乎所有满清大臣都清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败的体制,可是,都不说话。都是腐败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也没法说。

于是,就该有新人出场了。

甲午之战时,全国举子们正在北京应考。康有为37岁,已经是第三次来北京了。1888年,他来过北京,名落孙山。那年,他曾给皇帝上过奏书,提出不能再保持祖宗旧法,而应该变法,奏书没有被上呈。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康有为已经读过大量的介绍西方强国的书比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明白了西方图强之道,有了学习西方变法救国的思想。之后又编写《人类公理》(即后来的《大同书》),书中批判了封建文化体制。也许他自己不愿意与孔子决裂,也许就...

Read more

从史记窥范蠡


从史记中窥范蠡

为什么选择范蠡这个人?

理由有三。第一,范蠡沉浮二十载,给越王勾践做谋臣,最终助勾践灭吴。第二,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名就,却离开了越王勾践,识出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第三,范蠡传奇的经商故事。

从以上的这三点我带着大家来分析下范蠡这个人。

壹,首先从生平事迹以及时代背景来看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人,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末年,当时晋楚秦齐四大国都陷入了混乱,晋国为了对抗楚国拉拢江东这块不起眼的吴国,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以及伍子胥、孙武等人才帮助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范蠡不是楚...

Read more

对成吉思汗蒙古军团战斗力的质疑


我估计,能提出对成吉思汗军队战斗力质疑的人士为数不多。但我肯定是其中之一。首先,我不喜欢看武侠小说,对于金庸作品中的郭靖黄蓉固守襄阳没有兴趣。因为,那本来就纯属虚构。关于这一点,金庸老先生从未否认过!

 
当我第一次看到襄阳的古城墙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在电视剧或电影中,古城墙高不可攀,那种高度似乎遥遥而不可及。再加上从城墙之上投下巨石那种可怕的场景,在我内心深处充满了神秘。眼前的城墙只有一丈多高,顺便找个梯子三步两步就可以跃入城楼之上,或是一位优秀的撑杆跳运动员,纵身一跃就可以登上城楼。难道我看错了。这不是南宋时期就已经修筑好的襄阳城楼?
...

Read more

读史记·舜的逆袭之路


《史记》记载帝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禅位于帝舜,此事传为千古美谈,为万千文人史家追慕。然则“禅让”一事虽素有美名,其操作实施却颇有难度。帝尧让之,难矣;帝舜受之,亦难矣!

轩辕败炎帝、杀蚩尤,天下诸侯尊其天子,是为黄帝。黄帝之后,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颛顼之后,黄帝之曾孙、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之后,子挚立,不善,挚之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四圣皆近亲而继立,而舜虽亦为黄帝之后,但上数辈皆为庶人。舜从“疏远隐匿者”中举,帝尧审慎数试之二十八年,终授天下于舜。

    ...

Read more

《清代学术概论》: 未能转化的科学精神


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梁启超梳理了晚明以降,从顾炎武,黄宗羲,胡渭,戴震,直到章炳麟,谭嗣同诸学人的思想与学术成就。有清一代两百六十余年学术,依任公之见,似可分为“考证派”与“今文学”两大阶段,限于篇幅,仅就前一阶段约略言之。

梁启超开篇高屋建瓴,以一般思潮生、住、异、灭(借佛教概念)之发展模式,勾勒出有清一代学术之大体轮廓。此一时期学术有别于以往的特质在哪里?梁启超以为,“(清代思潮)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P3)从宋明理学与欧洲文艺复兴两...

Read more

沈万三在追求什么?


大凡到过苏州周庄的人,想必一定拜访了沈万三的故居——沈厅,对这个富可敌国的古人的期盼与妄想,终究是大多人的奢望与迷拜。因而沈万山这个名字多年以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直到最近读了他的故事传纪《巨商沈万山》,对他的生平追求才略知一二。

沈万山从小喜欢从商,被地主老爸批评了N次也不悔改。首次长途跋涉到北京去卖江南的折扇,1000两白银赔光了,靠乞讨一路奔波而回。至于路上偶遇乞丐小和尚朱元璋,恐怕是杜撰,而一个好心的老妈妈给他的破瓷碗后来居然成为传说中的聚宝盆。

沈回来后发奋读书,读啥书?《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商业入门书。很快他就按照理论指导实践,...

Read more

字面意浅谈“共产共妻”


 以前看文学作品,话剧或者老电影,”国民党反动派“向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宣传共产主义的危害时经常带上这么一句——“共产党你不懂?共产者,就是将你的一切充公,简单说就是共产共妻!”闻者瞠目,所谓共产共妻者便宣传,流行了下来。

  所谓共妻说,起源有可考,乃是苏联列宁时期一桩栽赃案,借共产主义之名宣扬共妻说者亦被逮捕,但就字面意思怎么理解呢。

  共产主义,是关于公有制的学说,生产资料社会占有。那么”妻“算不算是共有之列呢?显然不是,作为有思想力且具有人格的人并不是...

Read more

《史记精读》越王勾践世家


 

世家

世家谱写的是重要的诸侯大姓的家族史。但也包括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

后代正史中世家一类多被取消,少见家族史的分类。

中国传统观念向来以家族、族属为重;而早期的诸侯大姓又直接连结大小不等的邦国城池。故而《史记》的三十世家有一种不可取消的独特的意味在。

越王允常

大禹陵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东郊,据说中国上古夏朝开国帝王兼治水英雄大禹即埋葬于此。绍兴旧称会稽,乃古越国都城所在,越王勾践的先辈即大禹的后裔。

越国先民尚处于蛮荒阶段。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到春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