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亚君

陈亚君,男,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某信息化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某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后,便参与了该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项目,并从此对经济学感上了兴趣。尽管后来跳槽到外资企业工作,作为职业经理人从事过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但对经济学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期间一有空闲就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如马克思的英文版《资本论》、斯密的英文版《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等,最近几年还在网上通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博客,也就是其后出版的《经济学解释》的前身。
2013年冬季的一个周末,阳光下冥思的我,突然顿悟出了一个道理:“价值即能量”在其后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经济学能量观》的英文初稿,其后又将其翻译回中文,并将英文版和中文版并列在一起,合成一书,历经五年的琢磨,此书已成,愿与有缘人分享。
QQ:1290730633

燃料和工具 --- 物质财富的实质


  燃料和工具 --- 物质财富的实质

  为了方便生存,人发明了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为了更好地生存,人发明了越来越精致复杂的工具和方法。

  除了为人类思想和行动提供能量所必需的食物外,人类需要工具来保证其身体冬天温暖,夏天凉快,各色各样的服装因此被发明;人类需要工具来保护他自己和家庭不受猛兽的侵犯,形形色色的棚屋因此被建成;人类需要工具烹制食物使得它们更可口,各种各样的炉子和锅子因此被创造……我们统称这些为生活工具。

  制造服装需要缝衣针;人们需要锤子、磨针石来制造缝衣针;为制造锤子和磨针石,人们又需要其它的工具。建造房屋需要木料和砖头,人们需要像锯...

Read more

引擎---交换价值放大器


  引擎---交换价值放大器 

  引擎是一类特殊的组织(工具),是联接第一产业(燃料产业)和第二产业(工具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服务产业)的桥梁,它们通过消化、燃烧等转换过程,将燃料的热值转化为劳动的价值,并通过组织化的劳动,将劳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种新型引擎的发明及其应用总是会引发社会的一次经济革命。

  世界上存在很多形式的引擎,我们有生物引擎,如人、马、牛、驼和驴等,它们通过消化食物来获得动力;我们有风帆、风车、水车,通过吸收气流或水流中的能量转化成旋转动力;我们有各种火炉、蒸汽机、柴油机、汽油机,通过燃烧燃料获得动力;我们还有电动马达...

Read more

另一位“价值即能量”的发现者仇德辉先生


  另一位“价值即能量”的发现者仇德辉先生

  在6月15日之前,我还不知道有一个叫“草根网”(caogen.com)的存在,那天我在微信中观看了一段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先生抨击“唯GDP论”的视频,觉得很有道理,便上网百度了一下戴先生的背景资料。后来鬼使神差,就来到了草根网,在首页的“聚焦财经”栏目中正好看到仇德辉先生的博文《第三节价值转化和守恒定律》(2018-6-13发布),读后我大吃一惊。

  五年前,我偶然悟出了“价值即能量”的道理,为此,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初步...

Read more

用二维的复数(H+iL)来表述价值才更科学


  用二维的复数(H+iL)来表述价值才更科学

  我的博文《价值的反思》里就已经说过,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只关注组织的建构过程,却并不关注组织的解构过程,或者更确切说:过去,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是用等同的认知来对待组织的建构过程和组织的解构过程的(这里的“组织”是系统论意义下的组织,所有的能量载体是组织,所有的效用载体也是组织,当然各种生产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也是组织)。

  事实上,能量载体的解构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当燃烧(或者消化)完成后,能量载体被解构,解构过程中所释放的热值经过各种引擎(包括人体、牲畜、各种机械引擎和炉子)的劳动被等值转移到了被建构的组织...

Read more

调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范围的建议


  调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范围的建议

  在当代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按照费雪和克拉克的提议,来对国民经济进行产业分类统计。第一产业涵盖各种农业;第二产业涵盖所有加工业、建筑业、采矿业和能源产业;第三产业涵盖贸易、通讯、及各种服务业。

  但我认为,根据能量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的形式来划分范围,应该更为科学,因此建议将采矿业中的煤炭、石油和发电等能源工业划归第一产业,并重新命名如下:

  I、燃料产业(FI - Fuel Industry),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该产业的产品,被称作能量载体,用于向人体和牲畜或者是机械引擎提供能量,这些能量不是包含在诸如谷物、禽类、牲畜、鱼类、蔬菜和水果以...

Read more

剩余价值水平对社会形态的影响


  剩余价值水平对社会形态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水平,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衡量,我们已经有剩余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SV = H – L

  SV:剩余价值;H:所获燃料的热值;L:为获取该燃料所消耗的总能量。

  由此可以推导出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Rsv = SV/L = H/L-1

  如果一个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率为零,即H等于L,也就是说,这个人一整天在外采集的食物只够他一个人生存的需求。如果他运气不好,连续数天找不到食物,他的结局就惨了。

  如果一对夫妇劳动的剩余价值率为零,说明这对夫妇整天劳动的结果只能勉强维持两人的生存需求,生下...

Read more

太阳---利润及剩余价值的终极源泉


太阳---利润及剩余价值的终极源泉

现在我们知道了,利润来自于剩余价值的分配,而剩余价值又来自何处呢?

  在我们的头顶之上,

  有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

  它把阳光普照在大地上。

  于是种子发芽了,

  然后嫩芽长成了大树,

  再然后大树开花了,

  结果了,

  最后树上挂满了红澄澄的苹果。

其实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人的贡献是极小的,将苹果从树上摘下来并拿回家中的人类的劳动,并不是苹果价值的全部。将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苹果树的叶、枝、干、根和果中,是自然之...

Read more

利润 ---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利润 --- 剩余价值的分配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首先假设一个抽象的简单社会作为起点,那里仅有农业和工具制造业,社会中所有人员都有活干。我们还要假设人们以他们生产付出的努力,即11的劳动焦耳数交换产品。为了计算方便简洁,我们先忽略工具的贡献。

我们假设: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30%的人口从事工具制造。农业生产出的食物正好够全社会所有的人食用。

那么我们说:社会70%的粮食被农业人口所消耗,30%的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剩余粮食,被工具制造业人口所消耗。70%为农夫所消耗的粮食占70%的农业总的劳动焦耳数;30%为工匠所消耗的粮食占30%的农业总焦耳数。而农业总焦耳数占社会总焦耳数的...

Read more

再谈剩余价值


再谈剩余价值

一个农夫耕种土地,需要有足够的粮食(热量)来维持他自己的生存(当然也需要有必要的工具和知识,在无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他必须自己制造工具,自己积累知识)。如果他耕种的土地所产出的粮食连年都不能满足他自己的需求,则他终将会死去。因此,他自己能生存下去的最低条件是:自己生产的粮食足够自己消耗。同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是:该家庭生产的粮食必须满足家庭成员消费的最低要求,否则,该家庭就必然会缩小规模直至消亡。同理,如果一个(封闭)社会生产的粮食不足以满足这个社会成员的最低要求,这个社会的规模必然也会缩小---马尔萨斯均衡。

换句话说,只有当一个农夫一年生产出的...

Read more

剩余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剩余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许多经济学家对马克思阐述的剩余价值存有疑虑,如果他们仅仅着眼于某个产品的价值流通的话,正像马克思描述的那样:“我们的资本家惊恐地瞪着眼睛(发现),产品的价值正好等于垫付资本的价值,垫付的资本没有被扩大,剩余价值没有被创造,由此金钱也没有被转化成资本。棉纱的价格是15先令,而在市场上这15先令全都花在了组成这个产品的元素上了,或者说是从劳动过程的因素看,加起来相等;10先令用来买棉花,2先令支付纺锤的磨损,3先令支付劳动力。吹大棉纱的价值亦属徒劳,因为它只与业已形成的棉花、纺锤和劳力的价值之和有关。从如此简单的算式中,剩余价值没有产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