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再过50年也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建筑再过50年也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

——读《中国建筑艺术图集》,遥忆大师梁思成

 

【前言】关于梁思成的生平经历,各种著述,种种荣誉,在此概不赘述,有兴趣者请直接到“百度百科”去查阅。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20091222,终于读完了梁思成与刘致平编著的《中国建筑艺术图集》,由于并非出身建筑专业,因此对书中诸多专业细节和数据,都读得不甚了了,但全书从始至终令我叹服的,是营造学社两位大师,对学术的细致考究,和洋溢于字里行间,对中国建筑发自灵魂深处的热爱。

 

书是08年买的,买的时候仅想是作为一本工具书,随手翻了几页,便丢至一旁。前段时间一直在做一个别墅项目的营销策划方案,别墅位于重庆的城市副中心,千亩大盘,产品风格是中式现代,其形多采用徽式建筑风格,白墙灰瓦,色调明朗,线条简洁。想起书柜里还存了梁思成先生的这么一本“工具书”,便拿到公司来,在做营销方案的间歇,读一读。朝花夕拾,也算是种调剂。

 

  方案做完了,书也读完了,对梁思成这位宗师级人物的生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梁思成生于1901年,建筑大师、教育家,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其父是与康有为、谭嗣同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梁启超。梁家一门尽学者,梁思成三兄弟皆是院士,这也与梁启超这位国学大师级人物的启蒙教育密不可分。

 

  梁思成的一生,于我看来,有两大闪光点,一是之于建筑,一是关乎爱情。我在这里不谈林徽因,多讲梁思成。见贤思齐,反省自身。

 

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

 

  梁思成的中国古建筑情节,其缘起正是出于对中国建筑文化现状的深忧。

 

1928年,梁思成从宾西法尼亚大学回国之前,曾到欧洲参观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亲眼看到国外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满目苍凉。大量文物被盗走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在硝烟炮火中飘摇。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兴趣浓厚,但中国学者却少有研究保护者,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竟然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梁思成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有位朋友跟我说,“重庆现在到处都是西洋建筑,无论是别墅还是花园洋房,不是欧洲的,就是美洲的,满目皆是模仿番邦夷族之流。真希望有天能住在纯粹的中国建筑里,不用再站在自己的土地,去迷恋别人的家乡。”

 

  愿重庆人的房地产界,多修有中国特色的房子。

 

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梁思成很瘦,一副文弱书生模样,40多岁脊椎病发作严重时,体重只有80多斤。

 

  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却是好一副铮铮铁骨。

 

  梁思成背脊骨的病根子,是1923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腰椎也从此落下病根。

 

1937年,抗战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他立即举家搬到昆明,后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妻子林徽因患严重肺病,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全家贫病交加。梁思成疼痛不已,很多时候必须穿上特制的“铁马甲”才能从事工作。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梁思成说,“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战后方继续古建筑调研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读完百度百科里梁思成的生平,我更愿意以“宗师”二字,来尊敬和缅怀这位学者。

 

李白有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自己,和我身边诸多同行友人的工作与生活,却是熙熙攘攘,皆为名利奔忙来往,细细回想,从业几年,趋炎附势,为追求个人利益或是商业利益绞尽脑汁,真是丑态百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我们的房地产同仁,能否少些谄媚,多分傲骨,少些势利,多点大气?

 

百闻不如一见,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

 

  梁思成很严谨,其治学精神非常现代而科学,“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梁思成在一生中都坚持“笨办法”,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

 

在研究故宫建筑时,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他求教老工匠,在他们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

 

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使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反观目前房地产行业,无论是做营销策划的,还是做产品设计的,不少人平日里都是对着电脑,泡上咖啡浓茶,聊天偷菜忙得不亦乐乎,安于现状,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一遇到案子,便是“拍脑壳”式的想,天马行空的想,要不就是上网查现成资料,然后“复制-粘贴”。

 

  此种风气,要不得!

 

可怜的中国建筑界至今仍没有恢复元气

 

197219,梁思成饱经文革的创伤,在忧郁中病逝。如果林徽因在,至少他会快乐许多,因为林徽因是”永远快乐”的。很遗憾。

 

有人评论,“可怜的中国建筑界至今仍没有恢复元气。”

 

20061月,日本优秀却又狂妄的顶极设计师安藤忠雄在上海再一次重复他对中国建筑界的评价。他说:”中国建筑再过50年也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

 

人们怀念梁思成。

 

其实安藤和思成很有共同点。他们都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了同样的一件事情:看古建。18岁安藤的起步便是在三年内看完日本所有值得看的古建,然后去欧洲和非洲游学了7年。而思成28岁宾州大学留学回国,为了看中国部分的古建就花了15年,敦煌还没去成(在这15年中,他被自己邻国的军队苦苦追杀,从东北一路逃难直到昆明,为此他对这个邻国恨之入骨)。而20061月安藤在上海的演讲题目是《建筑和环境的可能性》,和思成的观点核心又互相印证。他们共同的经验似乎告诉我,在眼花缭乱的设计领域,学好基本功,然后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非常重要。

 

幸运的安藤回国后搞起了自己的事务所,以自己的设计享誉海内。而思成因为自己的国家留在了北京。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思成能够在50年前就有安藤现在的条件,那么,世界又会怎样?我们无法想象。

 

  缅怀大师之余,殷切希望中国的建筑学界能再出一位大师,不要给那东瀛小国嚣张的机会。也愿我所工作的,正在酝酿的这个中式别墅项目,能给重庆房地产市场,带来一股新风气。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