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是全球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产物,同时也深受中国五千年人文影响。
经济是宏观的,政治是宏观的,人文是宏观的。
新一轮的房价飞涨,核心原因已非常明确:高流动性的大环境下,被通胀预期所激活的资金,集中进入不动产领域,以寻求资产保值,加之08年调控半途而废,导致市场供需天平倾覆,最终引发新一轮的资产通胀。
但在我看来,房价是微观的,是种种宏观推手背后的一种表象。
在此,我愿抛引玉,浅析中国房地产行业背后的种种悖论,能更清楚的看清行业发展方向。若有偏颇之处,还望各位及时指出。
首先,中国政府对这个行业的态度,决定这个行业的命运。
从下面这个表,可一眼看出,中央政府很多时候也在左右为难。
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房地产,是打,还是拉?
措施 影响面 |
拉动 |
打压 |
财政收入 |
增加(好) |
减少(坏) |
相关产业链及就业 |
膨胀(好) |
萎缩(坏) |
社会矛盾 |
激化(坏) |
缓和(好) |
泡沫冲击宏观经济 |
泡沫膨胀(坏) |
泡沫缩小(好) |
境外热钱 |
涌入(坏) |
慎入(好) |
分配机制 |
贫富差距拉大(坏) |
贫富差距缩小(好) |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政策市,但政策也经常是适得其反的效果。政府会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态度,但从长远大局来看,中国需要房地产行业健康而快速的发展。其中政府最看重两点,一是避免过度泡沫化重蹈日本覆辙,一是提防境外热钱捞一票就跑。因为这两个是能够对整个国家伤筋动骨的。
悖论一:对内需的正负贡献
一方面,房地产业对中国GDP增长模式从外向型转为内需拉动型,其实是有很大伤害的,因为老百姓掏空继续买房,房地产吞噬了大量的民间内需。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庞大的上下游链条,也产生了大量内需和就业。这逻辑,有点开始乱了。
悖论二:中央与地方博弈
此种悖论主要集中在打压房价的时期。中央政策站得高,看得远,但地方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往往阳奉阴违,很多时候连银行也掺和进来,让宏观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正如刚发生的广州亚运城天价地事件。
政策做不到上行下达,其实几乎发生在每一个行业。莫非是“中国国情”使然?
悖论三:面粉与面包
一方面,招拍挂制度,土地出让价高者得,房地产行业资金门槛被逐步提升,推动地价上涨。另一方面,高房价需要遏制。一方面逐步抬高生产资料价格,同时又去期望最终商品低价,这是说不过去的。
悖论四:炒房与刚需
政府和老百姓都恨炒房者,但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永远不变。遏制炒房的政策,很多时候效果会适得其反。聪明的炒房者会在有价有市时及时出货,而刚需购房者往往不理性的追涨。比如政府为遏制炒房,增加二手房交易税,表面看来是想增加二手房出售的难度,但现在二手房交易通常都谈“净收价”,税费会直接转移到购房者身上。炒房者利益不受损,跟进买房的刚性需求购房者反而增加了买房成本,这种逻辑,看来也行不通。
要想制订行之有效的遏制炒房的政策,就必须有效甄别炒房与刚需,这是个很难的课题。
悖论五:供求天平
08年打压行业,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锐减,于是09年一手房供应端头缩量。但恰好遇上行情V型反弹,需求端头大增,一时间供需天平被颠覆。从08年的政策发布初衷来看,哪里又会想到,反而是为09年下半年的行情,火上浇油?
行情差,地方政府很焦虑。行情好,又有不少企业转型进入房地产开发,势必对国民经济结构产生很不好影响,中央政府很烦恼。市场调节机制下,供求天平其实是会自己协调,政府过度干预,或是不适当的调整,会导致供求关系紊乱。
对开发投资,是鼓励还是遏制,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悖论六:住房是否必须品
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好象不是悖论,住房是必须品啊,没房子,我住哪儿啊?
我想说,我们可以不买房,可以租房住。我们可以不买好房子,买差点。这样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更好,我们可以留下钱来投资做生意。
无数人反驳我,结婚生子必须买房,面积小了地段远了还不行。并且,买房也是投资,做生意可能亏本,房子是能保值升值的!
当住房上升到“超级必须品”地位时,炒房者多了,《蜗居》火了。
从个体家庭来看,为了一间屋,而窘迫十年甚至二十年,这不科学。
从大的经济形势来看,透支购房,其实是遏制了内需,也不科学。如果中国的信用体系如同美国一样先进,再把这些房贷做成金融衍生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关于住房是否必须品的争论,其实根源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对“家”的情节。杜甫说,“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印度人说,“我住在贫民窟,但这里是我的家,是连国王卫队都不能轻易踏足的地方。”
国情不同,观念不同,态度不同,如此而已。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