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摘要)


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经济

《相对论经济学》序言

 

 

序言

 

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

 

 

有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主流经济学”。理由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界均系不准“入流”的。为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平教授在一次与网友的对话中预言:“既然我相信目前理论经济学处于类似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前夜的阶段,对此‘不入流’的评价,我欣然接受。否则,就只有追随主流,没有独立贡献的可能了。至于我的信念是否正确,只有历史来判断了。相信网友们多数比我年轻,你们比我更有机会看到历史的进程。”

 

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是什么?难道像陈平教授所预言的,是相对论经济和相对论经济学吗?是的,至少笔者是这么认为。有什么理由吗?当然,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了。笔者以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对性”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相对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第一,相对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有“相对性”的概念,经济学也有“相对剩余价值”范畴。(一)狭义相对论的质量观即“物质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广义相对论中的“等效性原理”和“广义协变性原理”体现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恩格斯从哲学上业已证明,《自然辩证法》中多有阐述。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相对性。大家知道,人类已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显然不包括社会主义。这是由于,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剥削的残酷性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主义制度。

 

显然,马克思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他忽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是说,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政权,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需要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有近200年历史,但其实力尚不如封建地主阶级。

 

在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取得决定胜利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夺取政权。不过,列宁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能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列强的、斗争的“薄弱环节”诞生的判断。于是,在列宁领导下,“十月革命”在俄国胜利,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具有相对性。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自然会引起邓小平先生的思考,他得到的结论是:(一)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否则他就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而应该提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及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第四,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具有相对性。“十月革命”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首要问题。如走资本主义道路,不符社会主义性质;如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成,显然缺乏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的条件。所以,包括前苏联、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制实行了计划经济,在当时,似乎是首选。

 

然而,计划经济并未使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赶超”了资本主义;相反,实行了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东西德国、南北朝鲜,经济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并最终导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和前苏联“解体”。要不是由于中国出了个邓小平,中国恐怕也救不了社会主义!

 

第五,市场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大家知道,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市场经济对应的是何种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否。笔者以为,对应的应该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本来由列宁首先提出。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他没有把实行市场经济的问题纳入其议程;随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搞起了计划经济。应该承认,是失败的,因为计划经济对应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