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3)


 

2节

 

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

 

提出这一论题,非无中生有。只要读者能耐心地把这篇文章看完,相信也能得出与笔者一样的看法。严格地说,“相对论”概念,并非首先由爱因斯坦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中,可以说都有涉猎。在哲学上,大家知道有“相对性”一词,说得其实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相对论”原理。把“相对性”原理引入经济学的,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学说,是指企业从购进生产资料中获得的非本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将“相对剩余价值”扩大到非劳动领域,自然得到经济相对论。

 

一、“相对论”原理与哲学上的“相对性”原理可以说一脉相传

 

谈到“相对论”人们马上会想到爱因斯坦,似乎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始创者,其实这是不对的或者说这原本是一种误解。那么,“相对论”原理究竟应该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当然是马克思和由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笔者为何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诞生之前,马克思就提出了哲学上的“相对性”原理和经济上的“相对剩余价值”范畴。

 

(一)“相对论”验证了唯物辩证法上的“相对性”原理

 

人们应该承认,在“相对论”未诞生之前就已经有“相对性”这个词了。而笔者之所以要把这个论题拿到这里来阐述,就是为了向读者说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本来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对性”的证明。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唯物辩证法思想便可得知。

 

1、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是“狭义相对论”

 

人们对于“相对论”并不感到陌生,可是,如果把它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联系起来认识,有人就可能不甚理解了,因为前者是物理学范畴而后者是辩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此,笔者又怎么将“相对论”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联系起来?有联系吗?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量观,用一句话概括,即“物质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一物体质量的大小,不在于它有多么大的体积,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大的重量,而在于它能产生多大的能量。如果某一物质的体积特别小,又有特别大的能量存在,那我们就应该认定和承认其有很大的质量(原子核)。核物理学系根据此原理创立,而爱因斯坦被称为“原子能之父”。

 

以上说明,所谓“狭义相对论”意义上的质量观,就是一个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的质量观,与其体积、重量的大小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试问,这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在物理学领域的具体证明吗?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压根不存在一道“鸿沟”;如此,当然也就更说明,科学不是对立的,到了一定层次就可以沟通。

 

如果有些读者对“狭义相对论”仍然不理解,笔者不妨再举例说明。大家总应该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方程式”吧?什么叫方程式?我的理解,就是两边都有“未知数等式”。如果在这个“等式”中,有一项发生了变化,那么其他项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如此也才能保证这个“等式”是成立的。这显然是最简单的数学原理,而在数学上,人们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证明。

 

换言之,我们自然可以把“等式”两边理解为互为“逆变状态”。就拿“质能关系式”来说,如果人们要想求出质量m的值,就需要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c²。于是,人们便可以得到:

 

E

m=——  的一种新的关系式,而这个关系式,与爱因斯坦原来的那个关系式相比,说明物质的质量与c²

 

物质的能量之间,确实存在“逆变关系”。等式两边本来就是“除”的意思,当然互为“逆变状态”了。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什么?当然是为了说明,所谓方程式,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验证的。通过验证的,说明该方程式成立,否则就不成立。如此,是否可以说明,对方程式的验证过程,也具有相对论“物质质量是它索含能量的度量”的意思呢?也当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思。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广义相对论”原理

 

不同科学到了一定的层次是可以沟通的。不管是什么科学,其研究对象都应该是客观物质,而物质运动又均产生于场。“相对论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对“质能关系”的认识要从运动、发展、转化的角度去认识,而不能与时空割裂开来。这一点,显然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证明。试问,什么叫做对物质运动的认识,不能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这难道不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哲学原理的证明?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也属于“广义相对论”原理了。人们知道,“广义相对论”讲的是“等效性”和“广义协变性”原理,即相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下运动和在不同地点去观察,相互间存在质量差异、能量差异——环境因素的变化对物质的不同运动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观察者对空间、时间关系产生微妙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在一个较小的时空环境中可能观察不到,但是,如果把它放置到一个较大尺度的时间、空间领域里去进行观察时,人们就会发现这种变化可能并不很小。

 

比如爱因斯坦所预言的“水星近日点的涌动”,后来被科学实验证明确实存在,其观察值与理论值相比,每世纪应当有43’’秒的剩余值,事实证明“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而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一些“特殊天体”的发现,正是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所预言,并被逐步发现的,表现为由于存在环境差异,同样的物体,存在质量、能量、速度的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不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去认识,那么,人们怎么能观察到“水星近日点的涌动”这么小的差异呢?如此,难道还不能说明:所谓“广义相对论”原理,其实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理的证明,即在物理、天文学上的具体验证。当然符合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想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所揭示的正是“不能绝对地看问题”!

 

什么叫“不能绝对地去看问题”?就是“要相对地去看问题”,不能用经典物理学观点去看问题而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第一,要考虑时空环境的变化。因为相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环境下质量存在差异;第二,要将人文因素剔除。因为观察设备的宏观与观察对象的微观存在干扰。

 

(二)伟大的科学家一般是自觉的辩正唯物主义者

 

对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位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都是一位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大家知道,经典力学的创建人之一的牛顿,就是一位“有神论”者,可是,他却能在物理学上取得令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如果要问为什么?笔者以为,就在于牛顿所研究的,正是“万有引力场”。

 

1、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自觉的唯物主义者

 

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客观要求;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社会学、经济学等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形式。至少,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常常会成为哲学家、社会学家认识世界的有力证据——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体物理学学、宇宙演化学研究方面——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家也不会放弃对社会科学成果的吸纳。

 

被恩格斯誉为既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的卡尔·肖莱马(1834-1892)不仅是现代有机化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一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应用到自然科学领域的人。他发现:无机界与有机界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壑,这些与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说不谋而合。因此,作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极力地向人们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科学发展史还表明,那些伟大的和在科学上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无一不具有深厚的哲学、社会学根底和偏好,他们不是只求助于哲学上的某些概念、结论,而一定能够从哲学的大厦中寻找到打开和解决自然科学疑难问题的钥匙。关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爱因斯坦、波尔的科学旅程中发现。

 

我不知道,爱因斯坦是否读过马克思的书,但从生卒年代上看,应该有这种可能。至少,爱因斯坦(1879-1955)应该知道马克思(1818-1883)是个哲学家和他的哲学著作。否则,爱因斯坦为何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哲学家,并曾多次向人们表白:“与其说我是个物理学家,倒不如说我是个哲学家”。

 

把辩证法思维引入自然科学实证主义思潮的,是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分别是波尔(1885-1962)和海森堡(1901-1976)。尤其是后者,其“测不准关系”,猛烈地抨击了“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直接导致了微观领域粒子性与波动性、因果描述和时空描述、主观与客观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互补”思想的产生。奥本海默认为,“互补”思想,是“人类思维进入新阶段的开始”。

 

2、相对论原理揭示了哲学上的“相对性”

 

要想证明这一点,我们需要首先对物理学的发展史有一个明晰的解读。首先是古典物理学,我们知道,其研究对象或者说其证明了物质质量与质量、物质能量与能量、物质质量与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关系。但是,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种守恒与转化的关系形成的原因。之后,是经典力学给出了满意的解答,即物质都存在“万有引力”——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大家知道,古典力学、经典力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宏观事物,那么,在微观世界,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为此,物理学家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探索。其中,能量最小单位量子的发现,是“量子论”诞生,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严格地说,“量子力学”已具有了相对论力学的某些性质,因为它使物理学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解放出来,揭示出微观客体运动的“波粒二像性”,被人誉为“半经典”。

 

其实,在量子力学产生的过程中也有爱因斯坦的功劳,他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本来就具有“前瞻性”,也为“相对论”的产生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可见,不管是“经典力学”还是“量子力学”,都对“相对论”的产生是做出了贡献的。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能把量子力学原理,拓展到宏观世界。

 

把“质能关系式”建立起来,是“相对论”的特殊贡献,它揭示“如果有能量E的变化,就会伴随有质量m变化”的规律性,即在能量E与质量m之间始终有E=mc²(c²为真空下光速)关系式的保持。由于光在运动过程中亦能体现“波粒二像性”的运动规律,且速度快,在相同时间穿越的空间最大,所以爱因斯坦把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相对论把物理学从封闭的系统中彻底解放出来。

 

如果细心分析就会发现,一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相对性”原理的验证史,或者说就是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被物理学的验证过程。如果说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还不能被有些人接受的话,那么,物理学的发展,恰恰用事实、实践证明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相对性”原理的科学性。至少应承认,先有“相对性”而后有“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