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就是相对论
如不按照“相对论”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认识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那么,不同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对立就不可避免。价值被解释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说得就是价值在交换中实现了“社会性”,而这个“社会性”,就是价值的相对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学”为何是“相对论经济学”?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上述我们了解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介于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独立社会形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社会主义是相对于上述两种制度间的制度。
1、社会主义社会对应的就是市场经济制度
大家知道,此前,人类社会已有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存在。如细心分析人们还会发现:它们原本是经济模式或者说它们原本就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能把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简单地理解为经济现象,而本来就应该把它们理解为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这是因为,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社会制度、法律体制互为存在依据,不仅有区别,而且对应。
至少,人们应该把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当作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来对待,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很随意的东西。人们为什么常常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字眼呢?这就说明了所谓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是一种制度或体制。如社会制度就是政治体制、法律体系,不同社会有不同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如果大家同意这种说法,那么经济体制就是经济制度或者说经济制度就是经济体制。如此,笔者想说明什么?笔者想说明的是,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应该是对应的,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应该对应不同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是对应的。
如果资本主义对应的是资本经济,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对应的是产品经济、原始社会对应的应该是自然经济。当然,共产主义对应的就是计划经济。至少,马克思就这么认为。那么,市场经济对应的是什么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至少不应该是共产主义。那么,是否是资本主义?
当然也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决定了它不能搞市场经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系结构经济、构变经济(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经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想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就需另辟蹊径,走市场经济、结构经济、构变经济的道路。而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吞并”被“购并”取代和欧洲统一货币的实施中找到答案!
2、社会主义经济本来就不应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管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和学者是否承认,当今世界从规模和趋势上看,都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经济特征就是,量变经济的逐渐退缩和质变经济的逐步构架。什么是质变经济?当然是结构经济、构变经济,而结构经济、构变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当然不同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因为商品经济、资本经济主要是以商品生产实现资本增殖的一种经济制度。
那么,市场经济呢?如果没有搞错,它是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而带动经济增殖、购买力增长的经济模式与制度。换句话说,如果市场经济结构不合理,不管生产出了多少商品,也不管人们投入了多少资本金,更不管你的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多么高——虽然高比低要好,但都不可能使其经济有较大的和长足的发展。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由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造成的。
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对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瓶颈的分析一点也没有错。道理很简单,就是任何一位资本所有者也不会把自己的利润白白送给穷人,然后再让他们来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当然,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会这样做,因为社会主义依然不是共产主义,同样不能搞“按需分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对市场调整方面,似乎比资本主义有利些。
这就是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快一些的原因。尤其是当中国加入了WTO之后,其优越性就愈发显示出来。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市场却时不时地搞起了地方保护主义。显然,这与市场经济制度是不相符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不开放谁都要吃败仗。从封闭系统进入到开放系统,不正是相对论力学与经典力学的根本区别?
试问,从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到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是什么原理?当然是相对论原理,而量子力学(具有半经典性质)、相对论力学与经典力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当然是要抛弃“绝对的时空观”了。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似乎都在证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都具有相对性质,表现在它们既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正是介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间的独立形式,因此其经济学必然有“相对论”性质。
1、市场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市场经济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关于在社会主义究竟该怎么搞,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列宁动了脑筋。列宁所以提出“市场经济”概念,与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认识不无关联。这种认识,当然是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在其内部又无法解决,导致列宁对这问题的思考便很自然。在列宁时代,由于无产阶级的力量十分薄弱,通过革命方式显然推翻不了资产阶级长期经营起来的政权。于是,与其并存就是现实与必要。
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内部搞资本经济的那一套显然不成,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不吻合。由于在资本经济内部存在矛盾性,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重蹈覆辙。搞计划经济成吗?当然算是一种。可在当时有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物资十分短缺,经济急需增强。这一点,在《联共布党史》多有阐述。
于是,实行计划经济便自然成为“十月革命”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列宁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问题没有怀疑。尤其在“十月革命”若干年后,即在当时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以后,搞计划经济似乎难以调动劳动积极性。可惜的是,列宁过早地去世了。
令人遗憾的是,斯大林上台以后,并未对列宁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给予认真分析,而像毛泽东一样把商品、资本、市场等经济物质统统当作资本主义。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经济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并导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变,随后前苏联迅速解体。
然而,邓小平却认识到这一点。现在,不妨回头来再认识一下当年列宁提出市场经济概念和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绝非偶然而具有必然性了。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什么呢?想说明的是:如果说列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那么,邓小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者!
2、相对论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如今,有些人动辄就说,“中国缺乏自己的主流经济学”。我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其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经济大国——虽不能说是经济强国——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主流经济学?这不是天大的笑话?难道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是靠资本主义经济学?如此,属于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又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当然,也可以把理解为“相对论经济学”。
把中国主流经济学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学”或“相对论经济学”非常之科学。第一,有自己的方法论武器——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为科学发展观,即承认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既不等于资本主义,也不等于共产主义;第二,由于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相对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三,上述,也就自然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或者说相对论经济学所要解释、揭示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表现为可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共产主义经济性质兼收并蓄;第四,承认不同制度对立,但主张和平、和谐发展。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意义的经济思想,比如引导消费的概念、节约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的概念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观点?难道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难道非要把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学问拿来,解决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其活着的灵魂就在于能够不断地被发展,就在于能够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能够与本国的、世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践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是十分成功、有效的。如果非要让笔者给“社会主义经济学”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那就是能体现“三个代表”思想的相对论!